2023年09月14日
第12版:12

1856年的河间府

■赵华英

1856年老地图(局部)

笔者在网上检索资料,找到一张1856年法国人绘制的清朝各省、府、州、县地图,其中清楚标明了当时的河间府及各属县的位置等信息,对研究清末河间府的地理变迁,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1856年为清咸丰六年,经历康乾盛世之后的清王朝,正值内外交困:这一年的六月,太平军首次攻破“江南大营”;十月,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治帝,清朝的第十位皇帝,在这一年的四月出生。此时的河间县,据方志资料记载,人口十八万多人。清咸丰四年,失利后的太平军北伐残部退至河间县束城镇,被清军围困一月后突围至连镇等地,最终以覆没告终;咸丰七年至十年,河间县两次发生百姓抗官事件,终被官府镇压。

当时的河间府与保定府、天津府相邻。明朝时期,河间府辖沧州、南皮、盐山、庆云、景州、吴桥、东光、献县、肃宁、任邱、交河、青县、兴济等州县。到了雍正九年建天津府,沧州、庆云、盐山、南皮、青县划入天津府,兴济县撤销并入青县,其余各县仍属河间府。

这张地图的河间府辖域与上述记载相符。

这张地图中流经河间府的河流名称值得研究。今滹沱河为海河上流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在献县与滏阳河交汇形成子牙河。但在这张地图中,上游标为滹沱河,下游至河间后则标为“沙河”,今河间市子牙河畔有沙河桥镇。然而,这里所称的沙河与河北省沙河市境内的“沙河”却毫无关系,今日也很少称为“沙河”,而称为“子牙河”。

在《清一统志·河间府》中称滹沱河“自赵州之宁晋县与滏阳河(汇)合,经冀州、武邑、武强流入(河间)府境,由献县西南之完固口分为二,一由县北之臧家桥入河间县,又曰沙河,以城东四十里有沙河桥也,下流过龙桥入顺天府大城县境,经东西子牙村为子牙河”。按照该志书中的观点,滹沱河入河间县境内又被称为“沙河”,所以才会有“沙河桥”,流入大城县后,因有子牙村,才称为子牙河。

地图上的“沙河”与志书记载相印证,如今,“沙河”之称已无,但“沙河桥”作为一个地名却沿用至现在。《清一统志》还记载,滹沱河的另一分支由献县西南的完固口分流到献县以南的单家桥,又向东经沧州杜林镇,至青县鲍家咀流入南运河,“此滹沱故道也”。后来,因为滹沱河经常决口、淤塞,影响运河漕粮运输,至雍正四年,堵塞完固口,使滹沱河专循臧家桥向东流向河间。

这张老地图中的滹沱河,与志书记载相符,与南运河原本是有河道连接的,从中可知河流改道之巨大变迁。在这张老地图上,尚没有“北京”之名,而是标注“顺天”。地图从北到南,从顺天府出发,一路上的城池、地名,见证了沧桑巨变。

2023-09-14 ■赵华英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4035.html 1 1856年的河间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