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对捷地减河、兴济减河、马厂减河、四女寺减河进行了考察,对与减河有关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唐开元年间,南运河东岸开凿了阳通河、靳河、浮河、无棣河等减水河道。据《新唐书·地理志》和《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三)记载,阳通河从清池东南流过,上接永济渠,下入毛氏河(即屯氏河)通海,用来疏导永济渠的水患。《新唐书·杜中立传》中也记载,引御水(即南运河)到毛氏河,向东注入大海,沧州从此便少有水灾。这说明,自唐代开始,即在运河东岸开凿减水河道,在当时,对防治洪泛发挥了一定作用。
明永乐年间,重开会通河以后,京杭运河屡受黄河侵扰,影响漕运。为了稳定运河水势,从明永乐十年至清光绪六年,先后在南运河东岸开挖了四女寺减河、哨马营减河、捷地减河、兴济减河、马厂减河等减水河道。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引水济运或限制沿岸用水的措施。数百年来,减水河道几经淤废重开,数量地点及名称无法准确统计。《沧县志》称:“捷地镇减水河,一名南减河,明弘治三年开十二小河之一也,出于卫河东,建桥设闸以时启用。”说明当时开凿的减河数量有十二条之多。
民国时期,南运河存减河5条,但大部分淤废。《直隶河防辑要》中记载,南运河有五条减河,它们是恩县的四女寺减河,德州的哨马营减河,沧县的捷地减河,青县的兴济减河,静海的靳官屯减河。因海运日益繁盛,内河停运,河道常年没有清理,日形淤浅。于是四女寺改建滚水官坝,但泄水不多;哨马营减河、兴济减河两河,因为久经淤垫之故,几乎不能过水;捷地以下宣泄不畅;惟靳官屯减河,是光绪六年新开的,又以灌溉小站营田,尚能分减南运下游之盛涨。
经过数次治理,沧州区域内现存减河共3条,即四女寺减河(现漳卫新河)、捷地减河、马厂减河(靳官屯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