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4日
第12版:12

家住“浮阳”

■郎文生

家住浮阳大道边上,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这条大道。虽习以为常,但也常有疑问:这条大道为什么叫浮阳大道呢?它与沧州有什么渊源呢?

于是,便通过网络、书籍搜寻有关浮阳的来龙去脉。

“浮阳”,过去是古沧州的一个地名,位置在今沧州市区东南18公里外的沧州古城;“浮阳”,现在是沧州市区一条南北走向的公路,全名浮阳大道,贯穿中心城区。

为什么叫“浮阳”呢

有关“浮阳”的起始终结,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我看到记载较为祥细的,当属王敏之的《狮城探秘》一书。在此书中,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进行对比、考证,作者得出一个结论:“浮阳,高帝五年置。”因而可以依此认定:浮阳,始建于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是一座县治古城。

“浮阳”始建时间弄明白了,第二个疑问又来了:为什么叫“浮阳”呢?

《水经注》一书中提到了“浮阳”地名的来历:是因为在城南有一条河名“浮水”,此地故名“浮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城在水北,得名浮阳。

由此可见,“浮阳”是因“浮水”而得名。

浮水又名浮阳水、浮阳河、浮河。浮水最先见于《史记》:“赵之南界,有浮水焉。”说明战国时期,沧县东南就有浮水。

此后《新唐书·地理志》《畿辅通志》等史书都有关于浮水的记载。宋、元、明三代,浮河的走向基本未改。到清代,浮河不复存在。

浮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关于这一点有两种记载:

一是《隋书》在卷三十《地理志》“渤海郡”条内有“清池旧曰浮阳,开皇十八年改”的记载。

浮阳县名的消失,是在隋代的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浮水(河)泛滥,冲破仵清村(位于浮阳城东南约8公里),因以为池,才将浮阳县改名为清池的。

二是在民国《沧县志·沿革》后所附的《附咸丰志稿:方舆沿革考及古州郡县治考实》一节中,有关于浮阳改名清池的不同记载:《寰宇记》引《舆地志》云浮阳城南有大连淀(今名大浪淀)。魏延兴二年,水溢冲破仵清村,因以为池。清池以此得名。

也就是说《舆地志》里记载的“浮阳”改名清池,是在北魏延兴二年(公元472 年),与前说“开皇十八年”,相差一百二十六年。

那么,究竟哪个说法正确呢?

根据“弃用的县名不会在此后的史书中继续出现”这一原则,经查又发现,在延兴二年之后,又有“浮阳”县名出现在《魏书·地形志》《周书·独孤信传》《隋故平西将军浮阳郡守王府君墓志》等史书中。

而在《隋书·地理志》中记载:开皇十八年,浮阳改名清池之后,浮阳地名即未在史书中出现。由此可证:《隋书》记载是正确的。

浮阳之名从此留了下来

众所周知,今天沧州市浮阳大道的前身是沧州市的西环路,改名浮阳大道是在2005年前后。

当时,市区十几条主要街路向社会公开征名,我们的城市街道便有了更具历史文化特色的浮阳大道、长芦大道、永济路、海河路等名称。

2023-09-14 ■郎文生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4034.html 1 家住“浮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