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2日
第12版:12

大运河沧州段的三条减河

■踅宗华

大运河沧州段南起吴桥县第六屯,北至青县李又屯,全长216公里。这一段大运河亦称南运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水量较大,水灾频繁。为了治理水患,保障河道安全和漕运畅通,历朝历代都在完善运河分洪设施,先后开挖了捷地减河、兴济减河和马厂减河,并修建了相应的配套设施。

捷地减河

开挖于明弘治三年(公元1468年)。捷地减河渠首在沧县捷地镇,流向东北,到黄骅市岐口入渤海,全长120公里。捷地减河渠首分洪工程历经几次重大变化,其中一次发生在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改闸为坝。这一年乾隆皇帝顺运河下江南,到捷地观减河水闸。他主张改闸为坝,拆去闸门改为龙骨石坝,并很快付诸实施。

这样,待运河水位涨到一定高度,河水从坝顶溢入减河,以减运河骤溢成患,也可避免因减水过多而影响漕运,并免去人工启闸之劳。

捷地减河改闸为坝竣工后,于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亲书《捷地兴济坝工记事诗碑》。

碑文记载了改建工程的原由及工程做法,反映了清代统治者对治理运河水患的高度关注。乾隆记事诗碑虽经200多年风风雨雨,至今仍矗立在捷地减河河口北岸。

兴济减河

开挖于明武宗朱厚照在位(公元1488年—1506年)时期。兴济一带地势低洼,常遭水灾之患。据传说,籍贯兴济的武宗皇后张娘娘体恤民情,奏请武宗皇帝,在兴济挖了一条减河,用以减运河之涨,泄洼地沥涝,从而减少了这一带的洪涝灾害。后人称此河为娘娘河。

清乾隆三十六年,乾隆皇帝顺运河下江南观兴济减河闸口后,也主张与捷地闸口一样改闸为坝。工程竣工后,乾隆皇帝一并亲书《捷地兴济坝工记事诗碑》。

马厂减河

随着马厂营房的建成而开挖。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以“青县地近畿辅,拱卫攸关”为由,奏请同治皇帝在此设防,获得皇帝准许,遂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在青县马厂建营设防,从山东济宁调淮军21000余人驻扎。

随后,驻防淮军开挖一条西通运河、东至天津葛沽入海的减水河,全程75公里,称马厂减河。

马厂减河引运河水东流,不仅减轻了运河水患压力,更使两岸百姓受益。在天津小站一带屯垦的军民,将大片荒地改造成水田,由马厂减河引运河水浇灌,种植出优质水稻,使小站稻米享誉四方。

捷地、兴济、马厂三条碱河作为数百年的水利枢纽,曾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捷地减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整修,一直保留了其泄洪排涝功能。

2023-02-02 ■踅宗华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81039.html 1 大运河沧州段的三条减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