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2日
第12版:12

耪 地

■牛崇岭

指用锄头除草,并翻松土地,是最普通的最常见的农活之一。民间有谚语:锄头虽小了不得,又有水来又有火。

耪地分“抱着耪”和“通着耪”两种。禾苗小时候抱着耪,就是骑在一垄上,在禾苗两边分别下锄。待禾苗长到膝盖高时,就可以通着耪了。站在垄背上,耪禾苗之间的垄背儿。目的就是除掉杂草,疏松土壤,使植物更加方便吸收水分,接触阳光长得更茁壮。

阴雨天耪地,还要“打回锄”,就是耪过的地方再耪一下,杂草就不容易复活了。

耪地除草还不能伤着禾苗,有的野草长得紧挨着植物的根,就要弯腰毫不犹豫地用手薅下来,不让其侵犯庄稼的养料。马齿菜之类的,当时打蔫了,三五天后还会活过来,就把它捡起来扔到地头的田沟里,防止它“死灰复燃”。

耪地看似稀松平常非常简单,可真正干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看着大人们一招一式非常轻松,不慌不忙。他们垄背儿上一站,扔出去的锄头,不轻不重,不深不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锄头拉回来,除了草,还保了苗。拉锄要有力均匀,有节奏,锄下片片杂草除根,秧苗却亭亭玉立。

我发现在长苗期间,地里的杂草生命力极强,尤其是一场雨后,更像雨后竹笋一般,齐刷刷地冒出来。如不及时除草,不几日,就能把秧苗盖住。有时傍晚耪下来的草,夜间经过露水的打湿立马就会“站”起来。

耪地是农活中的重体力活,锄把长约六尺,总重近二十斤,如此周而复始地重复着这个简单而繁重的动作。加上叶子刺来划去,剌的胳膊满是红道子,汗水一沙,钻心的疼,真的是很遭罪的活。

好用的家什是不轻易借给别人的,自己的锄头用来顺手,锄杆握在手里感觉特轻松且爽滑,耪起地来游刃有余。不耪地了,用废油把锄头擦得干干净净,挂在墙上。锄地时到了地头,好似解放一般,大家有说有笑,坐在地上,有的坐在锄把上,开始海阔天空地侃聊起来。抽着卷成喇叭状的旱烟,悠闲自得的样子,早已把劳累抛到九霄云外了。

农民讲究寒耕热耘,寒冷时耕地,除草是中午越热越锄。锄板吃土深,除草尽,松土匀。锄头自带三分雨,就是这个道理。开始结果实了,便结束除草松土保墒挂锄了。为什么叫挂锄呢?锄板锋利,弄不好会伤人,加上锄杠粗,怎么放都占地方,一般都挂在墙上或屋檐下,因此叫挂锄。挂锄一说代表农闲,一年中真正的农闲也就是冬三月。

农民把最要劲,最累人、最难熬的耪地,说成庄稼汉的代名词,如果有人问你干啥的?农民回答:撸锄杠的。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各种除草剂的诞生,机器药液喷雾遍布耕地的角角落落,寸草不生。再也不用挥洒如雨,起早贪黑的劳作,锄头也光荣地下岗了。锄头虽已挂起,但挂不掉的是我们遥远的记忆。

2023-02-02 ■牛崇岭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81040.html 1 耪 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