澥漓,沧州话读作xiè lie,是指粥状物或糊状物,因为搅拌、加水、冷却等原因,从黏稠的状态变为稀汤寡水的样子。比如,“让你趁热喝粥,你不趁热喝,还在那搅和,澥漓了吧,这回看你还怎么喝”。
(知微庐主)
你说我说
知微庐主:我觉得应该指胶性的丧失。
王吉仓:黏粥凉后放时间长了,就澥漓了,丧失胶性。
刘之龙:要想山芋粥不澥漓,就得多放水,熬长点时间才行。
王维方:北京人吃打卤面,不能“搅和”着吃,得“卤、面”一起入口,否则卤就澥漓了。
老兵李:澥漓与拢糊相对。拢糊就是黏稠,澥漓就是稀汤寡水。
有守株者:小时候喝粥怕热,拿筷子使劲搅拌,老娘呵斥:“别搅和了,澥漓了!”到现在看到别人搅,心里还不舒服。
王吉仓:正字是澥!《汉语方言大词典》作“澥漓”,澥漓逛荡。我们好像是说,澥漓晃荡。
知微庐主:漓,这个字好,表达了面水分离的意思。澥,是分解;漓,是分离!
祝华东:我们这边“澥漓”只指粥变稀,没有其他意思。说人没正形、吊儿郎当,有“澥漓晃荡”的说法。
王吉仓:小时候喝黏粥,凉了后,粥表面块状裂开,裂开处出现清水或稀的面水混合物。我们管这种情况,也称为澥漓。
有守株者:那时粥澥漓的主要原因还是缺米少柴。米少,火小,容易澥漓。
王吉仓:粥本来就不稠,凉了面水分离很快的。稀粥凉了澥漓得快。澥字能单用,比如炒鸡蛋,加点水澥一下,稀释的意思。
知微庐主:吃面条儿,澥点儿麻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