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螂蚂螂高啊,下火烧啊;蚂螂蚂螂矮啊,没人逮啊!”
在华北平原,四邻八滩的人们都叫“蜻蜓”为“蚂螂”。夏天一到,蚂螂不知道从哪里就飞出来,抖着透明翅膀子的大眼睛,在你眼前晃来晃去。有时候一只,有时候四五只,更多的时候一群,忽高忽低飞着,发出“刷刷刷”的声音,仿佛下雨。
真的下雨,蚂螂就飞不高了。雨没来,云先压下来,黑沉沉的,蚂螂驮不动,就飞向低处,一群群的,上下翻飞,有时候两只撞在一起,翅膀碰翅膀,扑拉拉直响。这是我们逮蚂螂的好时候。一把扫帚用力举起来,朝着蚂螂群扑过去……若是扫帚下传来扑棱的声音,那就是扑住了蚂螂。压住扫帚,从竹条缝隙中慢慢地,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抓住蚂螂的翅膀,另一只手扒开竹条,蚂螂就抓在手里,然后放在嘴上,双唇和牙齿紧紧压住蚂螂的翅膀,生怕它飞跑了。
又举着扫帚,去追下一个目标了……
“扑蚂螂”是我们小孩子们爱干的事情,偏要赶到大晌午头,太阳最亮、阳光最毒的时候。蚂螂也仿佛和我们一样贪玩儿,顶着日头飞。蚂螂逗我们似的,我们追得紧,它跑得快;我们扫帚举得高,它飞得高。都跑得满头大汗,胳膊发酸了,一个蚂螂也没抓到。一起急,就一边举着扫帚,一边高声唱着歌谣:
蚂螂蚂螂高啊,下火烧啊……
蚂螂蚂螂矮啊,没人逮啊……
下火烧,的确不假。正是三伏天,太阳像团烧得炽烈的白色火焰,垂直向下喷,阳光那么毒,像蝎子尾巴,蜇得人浑身发疼,能感觉到身上的痱子“滋滋”往外钻,如春雨后的草芽般。蚂螂飞得特别欢,想必不是喜欢,一定是被阳光烫得一激灵。这是我们在劝告蚂螂们不要飞得太高,自寻死路。但是,飞到底处,“没人逮”这句话却是赤裸裸骗蚂螂的话,就像我小时候一哭,妈妈就说“大灰狼要来吃你”一样。烈日下,明明一群孩子光着脊梁,眼里喷着火,举着扫帚准备往下扑呢!
逮到蚂螂,也没什么太大的用途,多是找一根棉线,拴在蚂螂尾巴上,让它飞,再扯风筝一般,拉回到自己手里,有一种征服的快感。有时候太用力,一扯,尾巴扯断了,蚂螂就歪歪扭扭飞跑了。大多是飞不太远,没有了尾部,像船失去了舵,翻滚着掉在地上,重新落入我们手里。毕竟少了尾巴,身体残缺了,要不了多久,蚂螂就死掉了。猫狗看到,争着抢,成了它们的美餐。
我们也会把抓到的蚂螂放在屋子里,大人们说它吃蚊子。蚂螂还是益虫呢!小孩子们不管,觉得好玩儿就行,把“扑蚂螂”当成了娱乐活动。蚂螂遍地都是,有时候多得黑压压一片,像一锅飞在半空的粥。扑蚂螂玩儿得开心,省得吊猴儿调皮惹人烦,大人也就任其我们大中午跑来跑去,蚂螂多扑少扑无所谓,一旦弄坏了扫帚,肯定是要被打屁股的。
孩子们追着蚂螂扑,蚂螂群就散开了。大人追着我们打,因为扫帚被弄散了架,我们也跑得不见了踪影。天那么热,蚂螂飞着,孩子们跑着。跑着跑着,孩子们就长大了,其中一个长成了我。蚂螂却真的少了,好像真的是被我们逮的原因。我们长大了,还往老家里跑,去探望追着打我们的那个人。蚂螂,你在哪里,我不抓你了,怎么找不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