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到,蒸豆包,热气冒,香味飘。”小时候每逢过年,家家都会蒸几锅粘豆包。在众多寓意美好的年味美食里,唯有粘豆包最让我回味。
儿时懵懂,只记得,如果奶奶开始蒸粘豆包了,就意味着马上要过年了。
粘豆包上窄下宽,色泽金黄,外皮嚼劲软糯,内馅绵软甘甜。盈手一握,圆润饱满,似宝玉,如金山。蒸好的粘豆包,黄米面皮要筋道而不呆板,豆馅要软烂而不拔干,出锅要个个完整而不粘连,便是手艺所在。
粘豆包食材简单,却要用心。自家种的红小豆、红芸豆提前浸泡一个晚上,次日入锅小火慢烀,直到豆子鼓胀的身躯一捻就碎,便可出锅,就热放糖捣至细腻,再用手攥成乒乓球大小,彼此间隔放置一旁,静待与皮相拥。
做皮也马虎不得。大黄米面加温水和开,揉匀面团,再用足够的力道揉揣出韧劲,之后盖严面盆,再蒙上被子,放到炕头上发酵,这一步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皮的口味和色泽。
待面团酝酿出独特的微酸,便发酵好了。随即搓条,揪剂,按成碗状,再放入豆馅合拢团圆,力度要轻而匀,快而稳。外形高挺的粘豆包,一个个随包随码在屉布上,有如整装待发的黄金部队。
屉布码满,大铁锅里加足水,便可起火开蒸了。炉中的麦秸和玉米秆,由内向外地烧着,一路毕毕剥剥,秸秆与豆米的气息满室缭绕。起锅时,大盖一掀,热气腾满一屋,若隐若现的粘豆包,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黄澄油亮,状如蜂巢。
出锅也是有诀窍的。划粘豆包的竹板一定要蘸上凉水,划一次蘸一下,如此才不会粘连。依稀记得,每次等粘豆包出锅,心急火燎的我都顾不得烫嘴,丝丝哈哈地边吹边吃,甜沙沙的豆馅,软糯糯的皮,那样的甜美,就是儿时年的味道。
粘豆包最传统的吃法是蘸白糖吃,也可压扁油煎。最让我味蕾惊艳的是,把粘豆包贴到炖杀猪菜的锅边,在慢炖的功夫里彼此珠联璧合,食味也相得益彰。
一家人围坐在烫屁股的火炕,摆满酒菜的小炕桌上,一盘金灿灿的粘豆包闪耀其间,黏味解馋,辅以香甜。握着它,仿佛闻到了五谷丰登的味道,望见了蒸蒸日上的愿景。
粘豆包,咬一口黏牙,吃一口不忘,包着一家人“都饱”的美好,唤起了多少无法割舍的年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