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第15版:15

暄暄腾腾年馍香

■赵闻迪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踏进腊月的门,阵阵清脆的年谣就在村子里此起彼伏,就着家家户户炖肉汤、剁饺馅飘散出来的阵阵浓香,把个年味儿烘托得气氛十足。

“二十八,把面发”,这是要为蒸年馍做准备了。其实刚进腊月,主妇们便开始磨面粉、刷蒸笼,准备和面的大瓦盆、盛馍的大筐。

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姥姥就动手“兜面头”:把上次蒸馍留下来的“面引子”掺上新面粉,用温开水和好,盖上盖帘,连同瓦盆一起放进灶上的大锅。锅里预先盛着热水,盖上锅盖,让它发酵。每隔两个小时添把火加热,每加热一次就掺一次新面粉再和。

这样,面团儿越来越大,直到胀满整个瓦盆,把锅盖微微撑起,新麦子面的香味儿充满整个厨房,让人还没吃到年馍就流口水了。

腊月二十九这天,姥姥清早就开始蒸馍。刷锅、添水、抱柴禾,把预先和好、发好的大面团揪成一个个面剂子,用手团呀团,团成圆溜溜的生馍馍,一排排搁在案板上先醒一会儿,再上锅蒸。

姥姥把风箱拉得“呼呼”响,火苗儿“丝啦啦”唱着歌,不一会儿蒸笼就冒气了。我们急不可待去掀锅盖,却被姥姥制止了:“不能动,这样蒸出来才好吃、样子才俊。”

第一锅馍刚蒸出来就被一扫而光,大人小孩拿着一个雪白软和的馍馍或蹲或坐,津津有味地用手撕着吃。

“重头戏”是“蒸三馍”——花馍、枣馍和糖馍。

姥姥翻箱倒柜把平日积攒的各种豆子——赤豆、黑豆、绿豆等拿出来分给我们,等她用生面捏出小鲤鱼、小兔子、小老虎,就让我们给安眼睛。

枣馍比别的馍大些,面团儿抠个窝窝,塞上两个红枣,那馍馍就肚大腰圆像怀了孕似的,在一群馍馍中格外蠢笨。糖馍里包的是白糖,条件好一点的人家用红糖。刚出锅的糖馍一口咬下去,糖液立刻流了一手,忙不迭地舔手指头,热乎乎的糖液顺着手腕流进袖子里去了。

平日吃馍可以买,但年馍一定要自家动手蒸,不怀着虔诚的心情把面发好,不用认真的态度把生活的千滋百味揉进面里,不把精心做好的馍馍放在红红火火的灶台上旺蒸,不让欢欢腾腾的柴火唱起祝福的歌……那“年”和“希望”又怎能有个实实在在的模样儿呢?

2022-01-27 ■赵闻迪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47974.html 1 暄暄腾腾年馍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