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花在黄骅,不只是吃食,更寄予了一份浓浓情意,蕴涵了黄骅人古今多少心语。
“说起面花模子,不得不先提黄骅面花。磕面花是黄骅民间的传统节日习俗。”笑容淳朴的高殿华介绍着,“人们把面粉发酵后,揪成剂子,按到面花模子里,印出各种图案,其中以鱼、鸟、石榴、葫芦、桃子、苹果、元宝、莲蓬等图案居多。这种样式精美的面花蒸熟之后,不易变形。因为样子好看,人们吃起来感觉更香甜可口了。”
据《黄骅市志》记载:“明永乐二年,穷苦贫民自山西洪洞迁徙至此,在渤海之滨扎根繁衍。由于本地土质盐碱,粮食产量很低,人们食不果腹、朝不保夕,面粉尤显珍贵。逢年过节,人们祭拜神灵祖先,拿不出像样的供品,便用平日舍不得吃的面粉,蒸制成鸡、鱼、麦垛、刺猬、仓官等形状的面食,作为供品敬奉神灵祖先,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幸福吉祥。”
“黄骅的婚俗更离不开面花。青年男女但凡定了亲,每到过年、中秋或端午,男方总要带上应景的面花去拜会女方家长。来来往往中,两家人借着面花也熟悉起来,并把尊重与欢喜也相互传递着。逢年过节或有儿娶女嫁的,妇女们就聚在一起用花模磕面花。老话都说,‘正月十五蒸麦垛、蒸刺猬、蒸仓官,八月十五蒸兔爷,姑娘出嫁蒸枣糕,老人庆寿蒸寿桃……’”说起面花,李淑华兴致勃勃。
面花的主要原料为当地旱麦面粉,而面花模子,便是人们磕制面花的工具。
面花模子的花样很多,内容大都取材于农村生活,以寓意吉祥的植物、动物为主,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多年来,面花模子雕刻手艺人精心设计,使木板生花,雕刻出专门制作面花的模子,供人们使用。面花模子的使用,丰富了面花的艺术内涵,大大提高了面花的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