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1日
第18版:18

近两个世纪的传承

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是当地民俗文化的历史积淀。清代开始,面花模子雕刻就以精湛的技艺、精美的图纹、印面易脱的优点名扬京津冀鲁一代。传承至今,雕刻技艺已有近200年。

“面花模子雕刻技艺的起源,在我们村要追溯到清代了。”高殿华说,“第一代传人高东洋,八九岁时就跟着他的父亲学木匠。我们这盛行做面花,他又研究面花模子,将花、鸟、鱼等动植物凹刻在木板上,供乡民制作面花用。在以后的100多年里,我们这些后人就继承和发展了面花模子的雕刻工艺。”

到高殿华、李淑华夫妇这,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已传到第四代了。

今年59岁的高殿华,13岁那年开始和木匠出身的伯父学习面花模子的雕刻技艺。15岁初中毕业后,他开始在村里的木器加工厂尝试在家具上雕刻花纹、图案。

后来,高殿华痴迷于面花模子雕刻。经过潜心研究,他将制作工具由祖传的小斜刀和小圆铲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各种雕刻工具,有斜刀、圆铲、锯、斧子、锤子等10大类30余种。他的作品雕刻清晰,造型美观,形意结合,惟妙惟肖。

“开始雕刻时,我先在模子木坯上勾画图案,再运用平头刀、圆头铲等刻刀做阴刻。”高殿华说。

一件作品的完成,要运用到直刻、斜刻、平抢、转刻等多种雕刻刀法,经过选料、刨板、画外壳、凿形状、截板、修壳、挖膛、刻花、净板等近10道工序。

李淑华是1988年开始跟丈夫高殿华学习面花模子雕刻技艺的。她重点学习花样设计。多年来,她自创雕刻花样100多种。如今,很多艺人所用雕刻花样均出自她手。

每刻完一个模子,高殿华都会再复制一个做纪念。在他的家里,最近这十几年的模子占满了一整面墙。这上千种图案,大都是取祈福、纳祥之意。

2021-06-01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3972.html 1 近两个世纪的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