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3日
第14版:24

偏头疼患者用热水浸手、胃病患者吃点胡椒……

寒冬时节的防病妙招

寒冷天气,对老年人、体弱多病者,以及“三高”等慢性病患者来说,危机四伏。民间有种说法:“老人要是能扛过冬天,熬到春天,就能平安过一年!”上年纪后,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抵抗力较弱,气温的变化以及冷风的侵袭很容易导致疾病加重。

而对于患慢性病的人群来说,寒冷天气里,不仅发病的风险大大增加了,血压等各项身体指标也比其他季节更难以控制。寒冬天气里,下面这些疾病高发,公众应注意防护。

1.中风

严寒和气温骤降是诱发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因为气温过低时,头皮血管会收缩,引起血液循环不畅,加重脑血管堵塞引发中风的几率。

实用招:戴顶帽子

冬天穿靴戴帽,不仅保暖,还能防中风,尤其是头发少的老人。因此,雨雪天气或者“冰冻天”出门时尽量“全副武装”,戴帽子、围围巾、戴手套。

2.心血管疾病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冬季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41%。很多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寒冷会刺激人体血管收缩,从而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增加了心梗发作的机会。

建议高血压患者在冬天更要坚持服药,按时监测血压。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如果连续几天都感觉乏力、头晕、胸部不适,最好及时就医。

实用招:睡前喝杯水

如补水不及时,极易发生血液黏稠的现象,加之运动减少,血液流动慢,使血液呈现一种高凝的状态。建议每天睡前喝一杯温开水。

人在睡眠时,全身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如果早上起床动作过猛,就容易供血不足,引起意外发生。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起床动作更要慢一点。

3.偏头痛

冬季是偏头痛患者的易发病季节。一吹风患者就头疼,疼痛从局部扩散到整个头部,呈放射状,短则一两分钟,长则一两天,使人很不舒服。

实用招:热水浸手

偏头痛发作时,可将双手浸没于热水中(水温以手入水后能忍受的极限为宜),坚持浸泡半个小时左右,便可使手部血管扩张,脑部血液相应减少,从而使偏头痛症状逐渐减轻。此外,睡眠充足,也能预防偏头痛。

4.肺炎、哮喘

冬季寒冷干燥,再加上有雾霾,很容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发作。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哮喘、肺炎、咽炎、急性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等,此类患者从立冬之后就开始慢慢增多。

特别是老人,本身抵抗力较弱,如果长期处于寒冷干燥的环境中,就很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

实用招:吃点蒸梨

蒸梨对于润肺止咳有不错的疗效。将梨去皮挖核后切成块,放在蒸碗中,再加入少量百合与冰糖(根据自己对甜味的需求酌量),加些生水,入锅蒸煮,蒸到梨块用筷子一戳就透即可。

一般早晚一次,连料带汤一起吃,效果最好。如果咳得厉害,还可往里边加些橘皮丝,效果就更好了。

日常要注意咽喉部保暖,出门围上围巾、戴上口罩。

5.胃病

寒冷季节,一些老胃病容易复发。俗话说“十个胃病九个寒”。胃一旦受凉,就容易出现胃痛、胃胀,甚至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久而久之就导致胃寒的产生。

实用招:吃点胡椒

平时胃寒的人可以吃点胡椒,比如在做菜、熬汤时撒入适量的胡椒粉,对胃寒所致的胃痛、呕吐以及受凉引起的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6.糖尿病

每年当强冷空气来袭时,就会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糖、血压明显升高现象。冷空气还会引起血管收缩,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实用招:做菜加点姜

姜是抵御糖尿病和高血脂的完美食物,它能促进热量的燃烧,增加饱腹感,有利于减肥。建议糖友在冬季做菜时,可加点姜来辅助控制血糖。

7.青光眼

寒冷刺激可诱发青光眼,并加重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很多青光眼患者的首发症状为眼痛,往往还伴有眼眶、鼻根胀痛,严重者还会出现剧烈偏头痛,甚至恶心、呕吐等。

实用招:别趴着睡觉

许多人每天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或低头看书,中午就趴在桌上休息。长期保持低头的姿势,头部充血,使得血液在眼部聚集增多,眼压升高。

尤其是对于本身具有远视眼及浅前房结构的人群,如果在昏暗的房间里使用电脑或看书,容易引起瞳孔散大,诱发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

8.老寒腿

天冷,老寒腿患者的日子很难熬。有些人在老寒腿发作时喜欢热敷膝盖,其实对老寒腿患者而言,应以祛寒为主,短暂热敷膝盖并不利于寒邪发散。

实用招:花椒水泡脚

抓一把花椒,放到适量水中煎一下,待药效充分融入水中时倒入盆中先熏双脚,等水温能下脚时再用来泡脚。花椒性辛温,能除五脏六腑之寒,还能通血脉、调关节。在水里加上艾叶,祛寒效果更好。

泡脚过程中可不断加入热的花椒水,水以盖过脚踝为好,泡上半小时,以全身微微冒汗为宜,因为出汗是祛寒最好的方法。

9.宫寒

中医上的“宫寒”是指女性整个生殖系统功能低下的状态,会导致女性痛经、闭经甚至不孕。女性之所以宫寒除先天遗传外,后天因素也占很多,比如偏好冷饮甜食、不注意保暖,或者压力过大等。

实用招:小腹敷个药袋子

取生艾叶50克—100克、红花20克、透骨草50克,用布袋子装好封口,然后放在蒸锅里蒸10分钟—15分钟,温热后敷在小腹至药凉为止。

此法在天气凉时很好用,不过要注意月经期不能用,痛经患者最好在经前敷。

10.冻伤

在严冬穿得过少除了会对腰腿造成损伤,还可能引发寒冷性脂膜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冻伤。这是一种冬季常见的皮肤病,症状多表现为,在大腿或臀部出现杏核大小的紫红色硬块,摸起来有点硬,还伴有轻度的痛或痒,这是由于皮下脂肪层受到寒冷刺激而产生的炎症。

实用招:吃好穿暖

寒冷性脂膜炎的预防方法很简单,就是穿暖。在寒冬时节不要只求漂亮,而要本着保暖第一的原则,让皮肤免受寒冷的刺激,还要增强体质和提高耐寒能力,多吃高热量、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

在冬季寒冷天气的刺激下,人体的肌肉和韧带会出现弹性、伸展性降低的现象,关节的生理活动度也会减少。因此,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以防造成肌肉、关节损伤。据《健康时报》

2021-01-13 偏头疼患者用热水浸手、胃病患者吃点胡椒……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913.html 1 寒冬时节的防病妙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