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答:蜂蜜是蜜蜂从野外采集来的,因此原蜜(指蜂巢中的蜜)会含有微生物,在生产过程中也可能受到微生物污染,最常见的是嗜渗酵母和耐高糖酵母,其中嗜渗酵母是蜂蜜产生气泡的主要原因。嗜渗酵母能将蜂蜜中的蔗糖转化为乙醇,有时还可以将乙醇转化为乙酸,影响蜂蜜的口味。
此外,蜂蜜中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作用下会产生抗菌物质——过氧化氢,其在高温下易分解产生氧气,也会导致气泡出现。
结晶是蜂蜜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且经常伴随着分层。蜂蜜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它是一种过饱和溶液。葡萄糖的溶解度比果糖低,当温度降低时,葡萄糖就会结晶析出,结晶沉到底部,导致蜂蜜出现分层。
一般来说,冬季气温低时更容易出现结晶;温度波动越大,蜂蜜结晶现象越明显。当温度升高后,葡萄糖的溶解度增加,就会导致结晶融化,出现上层液态、下层结晶的情况,表现为分层。蜂蜜的结晶还与蜂蜜的种类、含水量有关。如洋槐蜜、荆花蜜不易结晶,但油菜蜜、棉花蜜、向日葵蜜就容易结晶。
另外,含水量多的蜂蜜,由于溶液的过饱和程度降低,结晶速度也会变慢,不那么容易结晶。
总之,蜂蜜出现结晶、分层或者起泡,都不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放心食用,但会影响蜂蜜的外观和口感。
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