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2日
第13版:13

飘香的巷口

■罗依衣

江南的雨总是来得突然。前一刻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绵绵细雨就笼罩了整个巷子。这样的天气里,巷口王阿婆的油条摊子还是会准时支起来。那口黑铁锅上升腾起的热气,在雨帘中显得格外温暖。

王阿婆炸油条的手艺,是这条巷子里出了名的活招牌。天还没亮透,她就要起床和面。面粉、碱水、盐巴的比例,全凭几十年积累的手感。醒好的面团扯开来,能看到细细的筋膜在晨光中泛着光泽。街坊们都说,王阿婆的油条是有生命的——夏天炸得酥脆,冬天则绵软适中,春秋时节外脆里嫩,恰到好处。

我最爱看王阿婆扯面的样子。她粗糙的手指在面团上一按一拉,面条就像变魔术似的从指缝间溜出来。两根面条叠在一起,用筷子在中间轻轻一压,两手轻轻一抻,往热油里一放,“滋啦”一声,香味就出来了。

小时候放学,我总爱在王阿婆的摊前逗留,看她把炸得金黄的油条从油锅里捞出来。王阿婆总会挑一个递给我:“趁热吃,小心烫。”咬下去的瞬间,外皮“咔嚓”一声裂开,里面还冒着热气。有时候来不及在家吃早饭,我就把油条对折夹在烧饼里,一路小跑着去学校,油香能飘满整个书包。

这些年,城里开了不少早餐店,机器做的油条整齐划一,却总少了点什么。王阿婆说:“油条要有‘人味儿’,火候要用心感受。”她的油条确实不一样,有时候会有一两根形状不那么规整,但街坊们就爱这份带着手作温度的不完美。记得有年冬天特别冷,巷子里积了薄冰。王阿婆的摊子照样支着,她手上生着冻疮,指关节肿得像小萝卜,可动作依然麻利。

后来我去外地读书,每次寒暑假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巷口找王阿婆。她的头发渐渐全白了,可油条的味道一点没变。有次遇到一个从国外回来的老街坊,站在摊前吃得泪流满面,说走遍半个地球,最想的还是这一口。

去年回家,我发现巷口空荡荡的。邻居说王阿婆年纪大了,被儿女接出去住了。我站在雨中,突然想起她常说的话:“油条要趁热吃,凉了就不香了。”我这才明白,有些味道真的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

前几天路过老巷子,我竟又闻到了熟悉的香味,走近一看是个年轻姑娘在摆摊,她用的还是王阿婆那口黑铁锅。她见我驻足,笑着说:“我是王奶奶的孙女,她教我做油条,说不能让这个味道断了。”

我买了一个,咬下去的瞬间,仿佛又看见王阿婆站在煤炉前,那双布满皱纹的手灵活地转动着模具。油条还是那么烫,烫得人眼眶发热。

2025-05-22 ■罗依衣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63923.html 1 飘香的巷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