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布满裂纹的木头框,中间安着一个同样布满裂纹的木头轮子。轮子上有锈迹斑斑的铁箍。这个老物件是古代运河渡口的摆渡船上用的木滑轮,至少经历了百八十年的岁月沧桑。
古代运河之上的桥梁很少,两岸群众来往交通全靠摆渡。据乾隆《沧州志》记载,仅古沧州城附近南关口至吕家院4公里的运河河道上就有渡口11处,如莲池渡(南关口,现百狮园南川古渡)、菜市口渡、插花庙渡(清风楼以北)等。算下来,几乎不足一里地就有一处渡口。可见,当时的州城是多么繁华,两岸人员来往多么频繁。
有渡口的地方就有渡船。由于运河水是流动的,仅靠竹篙撑船或木桨划船,很费力且不容易掌握方向。于是古人在两岸打上木桩,拴上粗麻绳,将木滑轮穿在麻绳上,再用麻绳或铁链将渡船和滑轮连在一起。船夫站在船上用手拉横跨河面的麻绳,配合竹篙,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将船拉到对岸。
为了控制方向,一般船夫会在船头和船尾各栓一只滑轮,船就不会被水流冲偏了。近现代有人力渡口的地方仍然使用这种方法,只是木滑轮和麻绳换成了钢制滑轮和钢丝绳。
千百年来,运河两岸多少渡船穿梭往来,多少船夫靠摆渡谋生活。随着社会发展,漕运停止,往日渡口摆渡这一古老的职业在运河上已经见不到了。渡口、船只一应事物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只留下南关口、白家口这样的渡口名字供后人联想。如今,我们保留摆渡船上的木滑轮这样的老物件,也算留存一点关于古运河的念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