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有个“银发剧组”,主创人员平均年龄已达65岁。他们用一年半的时间创作了240部短视频。其中,他们拍摄的《北京人在沧州》《南川情思》《运河缘》《新〈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车站枪声》等涉及多种题材的约150部短剧,将沧州元素与历史记忆、生活感受等融合成一段段光影故事。
(据4月9日《沧州晚报》4版)
在人们的观念中,退休生活悠闲而安逸,而“银发剧组”的成员却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用镜头记录生活,用故事传递情感。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年轻时并未有机会深入接触影视创作,但这份对艺术的热爱和向往,却如同种子一般生根发芽,终于在他们退休之后迎来了绽放时刻。
创作短视频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一群平均年龄65岁的老人来说,更是充满挑战。从选题策划、剧本撰写,到拍摄制作、后期剪辑,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银发剧组”的成员却乐此不疲。他们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在创作中找到乐趣,也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
“银发剧组”的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反映沧州地方特色的《北京人在沧州》,也有抒发乡土情怀的《南川情思》,还有展现运河文化的《运河缘》。这些作品不仅让观众看到沧州的美丽风光和独特魅力,更让观众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银发剧组”的成功,离不开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协作和共同努力。在拍摄过程中,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的负责剧本创作,有的负责拍摄制作,有的负责后期剪辑和宣传推广。虽然年龄不小,但他们却保持着活力和干劲,用实际行动证明“年龄不是限制,热爱才是动力”。
在创作过程中,“银发剧组”的成员不仅收获了成果和喜悦,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探讨剧本、一起拍摄制作、一起分享成果,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和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温暖,也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银发剧组”是老年人追求热爱、实现自我价值的典范,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和文化繁荣的生动写照。愿更多老年人像他们一样,老有所好、老有所乐,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晚年的美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