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据采集员操作手柄的指挥下,一排排机器人学习各种技能:端茶倒水,熨衣服,用吸尘器清扫地面,整理超市货架;在滨江步道,机器人迈开腿脚跑步,不仅稳当还能灵活避开行人;在医院诊室,外骨骼机器人帮助偏瘫的老人重新站立行走……
未来已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迭代赋能,机器人不仅具备了更灵巧的身体,还武装了更聪明的大脑。人形机器人加速跑向量产元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花5万元买一台人形机器人帮你做家务,将不再是幻想。
“超级工厂”
体验“具身智能”
走进上海首座人形机器人量产工厂——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一期工厂,一台台机器人正被有序组装、调试、下线,年产能达数千台,订单量还在不断增长。
在4000平方米的智元机器人数据采集中心,搭建的餐厅、奶茶店、家居等日常生活场景中,上百名数据采集员头戴VR眼镜、手持操作手柄,“手把手”教机器人做家务——叠衣服、收拾碗筷、倒茶、送餐、清理桌子、超市收银……
从“具身”到“智能”,机器人有如踏上取经路,要通过重重关卡。
“就像人有200多块骨骼一样,智元人形机器人A2,全身有400多个零部件。在整机测试前,每台机器人要经历多个分项测试,比如单腿负重30公斤的深蹲,就要进行2000次以上的测试,避免之后行走不稳或摔倒。”智元机器人研究院执行院长、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说。
通过了制造关,还有训练关。首先是在程序设计下完成多样性任务,让机器人对物理世界有一个大体的“感知”,可以避开障碍物行走等,然后是专业训练,复刻真实应用场景如家居、商场、办公、餐饮等,让机器人在开放的环境里学会应对更复杂的任务。
比如在人类眼中极其简单的倒水这件事,机器人却可能需要学习数百次:会往杯子A里面倒水,也要会往杯子B里倒水,杯子被临时挪动了,或者光线变暗了,机器人都要做到应对自如,不会把水洒到外面。
日前,智元机器人开源海量规模的仿真数据集,涵盖家居、商超、办公、餐饮和工业5大类场景,以及180多种品类具体物品、12种核心技能。
“千锤百链”
夯实产业爆发基座
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引爆新一轮产业革命。
根据工信部2023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业内估算,截至2024年底全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已近百家,并有30余家企业宣布2025年开始商业化量产。
“全球机器人1/3产量在中国,中国机器人1/3产量在上海”,在人形机器人爆发“前夜”,上海深厚地积攒了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多类要素——技术、人才、供应链、政策等。
今年春节前,国地中心启用了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集合了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目前,训练场每天能产生上万条数据,预计今年有望沉淀下1000万条数据,部分训练数据集将通过国地中心的OpenLoong开源社区开放共享,邀请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具身智能研发团队以及科研院所等持续完善,共同突破瓶颈。
从工厂到客厅
机器人还需“升级考”
搭载人工智能的人形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密度,进入更多领域、开辟更多赛道。多位专家认为,虽然2025年人形机器人量产可期,但应用落地仍面临挑战,需攻克安全、情感、交互等八项关键技术,尤其是解决居家养老问题,为时过早。
凭借在春晚扭秧歌“出圈”的宇树机器人目前已是一机难求。但宇树科技市场经理孙宝岩表示:“人人都希望马上能买一台机器人回家帮忙做家务,可是从目前来看,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还有一段路要走。希望大家再耐心等一等,以免美好期望与现实应用存在落差感。”
北京灵初智能科技首席执行官王启斌也坦言,相比机器人“脑袋”有开源这一“加速器”,“身体”的优化更需要时间和耐心,比如突破轻量化骨骼、高强度本体结构、高精度传感等技术,并非一蹴而就。
“这不仅使我国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领域的各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准可依,还将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更加有序地开展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避免非良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国地中心总经理许彬说。 据《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