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请发邮件至:czwbsw@sina.com
本地作者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沧州作者”字样
岳母年近七十,她父亲去世得早,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她主动将宝贵的上学机会让给了三个弟弟,自己则成了文盲。
婚后,岳母和岳父承包了一口鱼塘。岳母经常去集市上卖鱼,在那个经济条件较差的年代,赊账是常有的事。岳母不会写字,只能靠脑子记账,难免忘记账目或者张冠李戴。因为不识字,她尝透了生活的苦涩,便萌生了学汉字的念头。
30多年前,村里曾办过一次短期扫盲班,教没上过学的村民识字,岳母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扫盲班结束时,她能认人民币上的文字和家人的名字,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和数字外,还会写二三十个常见姓氏。因为学的字不多,所以她记的账比较简化,比如“赵四”表示赊账的人姓“赵”,在家里排行老四。
几年前,岳母进城帮我小舅子家照顾小孩。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让她体会到识字少带来的极大不便。比如:孙女遇到不认识的字问她,她干着急帮不上忙;乘公交车,站牌上的生字特别多,不知道怎么换乘;去医院,没人陪同就没法看病;逛街时,不清楚店面是做什么生意的……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岳母再次萌生了学汉字的念头,而且愈发强烈。
有次见面,她说自己姓名中的“秀”字还挺有学问的。见我和妻子一脸好奇,她笑眯眯地讲解道:“树开花叫‘荣’,草开花叫‘华’,庄稼开花叫‘秀’。能抽穗开花的庄稼,一定长势很好,难怪我种的庄稼产量一直很高!”我们听完哈哈大笑,双双竖起大拇指,并问她是怎么知道“秀”字含义的,她自豪地告诉我们是在抖音视频中学的。
几个月后,我问岳母又跟抖音学了多少汉字,她摆摆手说已经好多天不学了。经常看手机,眼睛吃不消,看东西模模糊糊的。于是,妻子在网上给她选购了汉字学习有声书,只要用手触摸汉字就能听到字音,还配有图片提示。从那以后,岳母和孙女一起学字,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那天,我和妻子陪岳母逛街。到了午饭时间,我提议找一家像样的饭店请岳母吃大餐,可她不肯铺张,坚持吃面。我们说附近没有面店,她偏不信。没走几分钟,她开心地说前面不远处有一家兰州拉面店。我和妻子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果然有一块写着“兰州拉面”四个大字的招牌。我和妻子都坚信,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岳母的城市生活一定会越来越便利。
前不久,妻子生日那天,岳母给她发了个微信红包,还配了一行文字:“祝女儿生日快乐,永远年轻!” 妻子激动不已,连忙回了一行文字:“祝老妈学习快乐,天天进步!”这是岳母第一次用文字给妻子发信息,跟以往的语音信息相比,让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情。
从岳母身上,我看到了这一代老年人所经历的艰辛,也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有些遗憾只要想弥补,即使到了晚年也不晚,我岳母的学字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