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5日
第05版:05

南大港湿地和鸟类 自然保护区巡护员:湿地“提灯人”

巡护员

本报记者 张 丹

沧州骄傲

沧州骄傲

候选人事迹展示①

候选人事迹展示⑦

他们长年风吹日晒,皮肤都变成了棕红色。

他们每次的巡护里程是10公里,这段路他们每天都要走好几遍。

他们被当地人称为湿地“提灯人”,他们就是南大港湿地与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们。

“穿着工装”上春晚

202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一个特别的身影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他是来自南大港湿地的一名普通巡护员——沈明俊。

作为一名坚守湿地保护一线超过20年的工作者,沈明俊以一身日常的工装出现在春晚舞台上,用他的歌声,讲述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与承诺。

49岁的沈明俊自幼在大洼边长大,对这片广袤湿地怀有特殊的感情。

20多年来,他不仅负责鸟类观测、火险排查以及环境卫生维护等工作,还记录了20余本巡护日记,累计巡护里程超过了20万公里。

去年7月,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河北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像沈明俊这样默默奉献的生态保护者们的辛勤付出。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工作者代表之一,沈明俊带着他对这片湿地的深情厚谊,“穿着工装”登上了春晚舞台,与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林草工作者们共同演唱了歌曲《我的家》。

“提灯人”

59岁的潘红喜和沈明俊一样,也是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的一名巡护员。

潘红喜有一个外号:“提灯人”。保护区没有照明设施,巡护员在夜间只能靠着手电照亮几米的路进行巡护。

前些年通讯不便,如果有人想找夜巡的潘红喜,就得在茫茫湿地中找他手上那点手电筒“灯光”,久了,这个外号就被叫顺了口,也成了巡护员们共同的称呼。

巡护员的工作不仅要监测、保护好鸟类,还要对环境卫生、水体水质以及芦苇的健康情况进行监测。

由于长期风吹日晒,潘红喜的皮肤变成了棕红色,他笑称,这种肤色是保护区巡护员的“标配”。

“虽然现在有电动三轮车,但最初,我们巡护的时候,主要是靠‘走’。”潘红喜说,去年夏天雨水大,巡护的土路泥泞不堪,电动三轮车开不进去,他们又改回步行巡护,即便这样,雨靴也经常会陷进泥里。

继续“走”下去

巡护的路上,沈明俊需要不时停下来进行监测,特别是听到鸟叫声,他就会停下来,拿起望远镜探寻鸟的身影,有时还会拍几张鸟类的照片,用专门的巡护手机拍照、上传至监测平台。

“这些工作每天都要重复,要随时观察鸟的状态。”有一年立冬后,水面已经开始结冰,大批候鸟迁徙走了,沈明俊在巡护过程中,发现一只红雁行动有些异常,他断定这只红雁受伤了,后来经过鸟类救助站救治痊愈后,沈明俊亲手把它放飞了。

如今,整个保护区一共有20名巡护员,两人一组,值守在10个站点,他们和搭档轮流值守,每三天换一次班。

保护区的环境越来越好,这与他们的巡护脱不开关系,他们也将带着对保护区的热爱,继续“走”下去。

2025-02-25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56573.html 1 南大港湿地和鸟类 自然保护区巡护员:湿地“提灯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