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8日
第15版:15

念念不忘

年味里的敬仰

■杜吏仓

正月的阳光斜斜地洒在沧州古运河上,河水泛着粼粼波光,像一匹绵延的绸缎。运河两岸的树虽然落尽了叶子,却依然挺立,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条流淌千年的血脉。

35年前,我带着8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来到这座城市。那时的我们,像3粒飘零的蒲公英种子,在这陌生的土地上寻找落脚的地方。在老家行医多年,我们却在这里举步维艰。直到那天,赵立泰大伯抱着咳嗽不止的孙女走进我的诊所,我用祖传的中药外敷法治好了孩子的病,却没想到会因此改变我的命运。

大伯在报纸上写了稿,字里行间满是温情。那些铅字仿佛有生命,将我的故事传遍大街小巷。怕打针的孩子、心疼孩子的父母,纷纷寻来。诊室里的药香渐渐浓郁,我们也在这座城市扎下了根。

每年春节,我都会去给大伯拜年。记得第一次磕头时,大伯连连摆手:“不用,不用。”可我执意要磕,因为在我心里,这是对长辈的敬意。大伯在报社工作,他的文字里有人间烟火,有世间温情,更有知识分子的风骨。

今年的拜年迟了些。我感冒初愈,怕传染给年事已高的大伯。正月十六,午后的阳光正好,运河里的水由南方流向北方。这水啊,一路静静地滋养着所过之地,就像大伯当年对我的庇护,让我如干渴的小草渐渐长出新绿。

推开大伯家的门,他正坐在沙发上,银发泛着柔和的光。93岁的大伯脸上有淡淡的红润,气色很好。我双膝跪地,大声道:“祝大伯天天健康,年年长寿!”70岁的我声音有些颤抖,却格外清晰。大伯伸出手,我握住,那手掌依然有力。

我们相对而坐,茶香袅袅。大伯说他的眼睛已经看不清报纸上的字了,耳朵也聋了,腰也直不起来了,现在“三缺一,就等脑袋傻了”。说完,他自己先笑出了声。那笑声里,有岁月的沧桑,也有豁达的智慧。他谈起往事,谈起那些他采访过的人和事,字里行间都是对这座城市的深情。

我起身作别时,大伯起身,身形像极了运河边那些护堤的老树,虽经风霜,依然挺立着。我知道,这不仅是一位老人,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我向大伯躬身,也是向沧州文人致敬。

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将我的影子投在运河岸的路上,与35年前那个踽踽独行的身影重叠。我知道,在这座城市里,我不再是飘零的蒲公英,而是扎根的树。而这份扎根的力量,正是源于像赵立泰大伯这样的文化守望者。

暮色渐浓。我的感恩之情,如这被运河之水滋养的土地,安安静静,却生生不息。

2025-02-18 ■杜吏仓 念念不忘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56004.html 1 年味里的敬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