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8日
第08版:08

“拉面大王”——

28年只做“一碗面”

本报记者 杨柳 通讯员 牟彦凝 摄影报道

28年坚守一份好味道

招牌拉面

牛肉片

刚出锅的酱牛肉

春天已至,清晨却还是有几分寒意。在这早春时节,找一家热闹的拉面馆,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拉面,是许多沧州人早餐最简单的仪式感。

在新华区交通南大道上,有一家“拉面大王”拉面馆。它用28年的时光,只专注做一碗拉面,成为了无数食客心中的温暖港湾。

1997年3月,下岗再就业的代春明和妻子肖敏一起开了这家拉面馆。那时,沧州的拉面店很少,代春明专门从甘肃请来抻面的师傅,又自己研究汤底,卤制牛肉,就这么做出了一碗碗好吃的拉面。

牛骨熬汤 鲜味十足

一锅好汤,是拉面好吃的关键。“拉面大王”从开店那天起,就坚持用牛棒骨熬制底汤。这一锅老汤,从开业熬到现在,每天都要添上新鲜的牛棒骨,经过长时间的炖煮,牛骨中的精华全部融入汤中,使得汤底浓郁醇厚,香气扑鼻,色清味浓。

代春明每天到店的第一件事,就是盛出部分底汤,再放入盐、味精等多种调味料,调制出滋味鲜香的拉面汤。大锅在炉子上咕噜噜地炖着,牛骨汤散发出的香气飘出厨房,弥漫在整个店里。

负责煮面的是老板娘肖敏,从“毛细”到“二柱子”,8种不同宽度的面条,只要下了锅,她根据经验一瞅便知道熟没熟。

拉面师傅的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眨眼间,一块面团就变成了粗细均匀的拉面。紧接着,师傅手腕轻轻一扬,拉面便如灵动的银蛇,“嗖”地一下飞进了热气腾腾的大锅里。而肖敏则手持长筷,在锅中轻轻搅动,确保每一根面条都能均匀受热,不一会儿,面条就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

盛上牛骨汤,随即将面条捞出盛进碗中,再放上几片切好的酱牛肉,点缀上少许香菜末,几分钟的时间,一碗热乎乎的拉面就出锅了。先喝上一口汤,滋味鲜得不得了,再挑上一筷子拉面,卷着牛肉一起送入口中,面条筋道可口,牛肉越嚼越香,让人欲罢不能。

自制酱牛肉是招牌

许多老顾客来吃面,是冲着拉面里的这几片酱牛肉来的,不仅吃面的时候要多加,吃完了还要单买些酱牛肉带回家。

每天早晨,新鲜宰杀的牛肉便送到了店里。牛腱子和牛底板是制作酱牛肉最好的部位,代春明将洗净后的牛肉一股脑地倒进老汤汤锅里,这锅老汤也是从开业就有了,是店里的“宝贝”。

牛肉煮上二十几分钟便熟了,捞出后自然晾凉,第二天才能端上备料台。酱好的牛肉红润油亮,肉质紧实,酱香味十足。这也是为什么“拉面大王”的拉面中坚持加肉片的原因,因为肉好,切出来的肉片紧实不散,就着面条吃越嚼越香。

从两间小屋10张桌子,到现在干净整洁的新店里的50多个餐位,代春明和肖敏一直坚守着这一碗拉面的好味道。4年前,由于城市规划,“拉面大王”搬到了新店,搬家后,很多老顾客寻觅而来,进店的第一句话就是“总算找到你们啦,赶紧给我来碗拉面”。

“拉面大王”不仅是一家拉面馆,更是这座城市的一个记忆符号,承载着无数人的美好回忆。它用28年的时间,用一碗诚意十足的拉面,坚守着对美食的执着和对顾客的热情。如果你还没有来过这里,一定要找个时间来尝尝,相信你也会被它的味道所征服。

店址:新华区交通南大道摩卡小镇底商

2025-02-18 本报记者 杨柳 通讯员 牟彦凝 摄影报道 “拉面大王”——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55984.html 1 28年只做“一碗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