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很多家长与孩子的矛盾之一就是关于电子产品。为了不让孩子过多地接触手机、平板电脑、电话手表等产品,家长可谓是绞尽脑汁,层层设防,却导致和孩子之间矛盾升级。记者调查发现,家长对于电子产品的控制,堵不如疏。
家长:
想控制没效果
自从学校放了寒假,市民赵女士为儿子经常看手机的事儿十分头疼。赵女士在市区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平时早出晚归,还经常去县里办业务。儿子小雷平时住在姥姥家。
“我在家给儿子留了一部手机,方便我有事儿不能回家时联系他,但这样一来,我就控制不了他看手机的时间了。”赵女士告诉记者,小雷在手机上下载了好几款游戏,一玩就是几个小时,老人劝解也于事无补。后来,赵女士在手机上设置了“青少年模式”,还更换了密码,但这些“关卡”都被小雷一一破解了。
记者了解到,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各大运营商推出了电子产品的“防沉迷服务”,还推出了一种“亲子卡”。孩子的手机安装“亲子卡”后,家长就可以实现对孩子手机的管控,与防沉迷软件和硬件的功能类似。
“这些软件根本挡不住聪明的孩子。不管你怎么加密,他都能破解开。”家住市区嘉禾一方小区的崔女士告诉记者,她给上四年级的女儿菲菲报了线上数学课,得把平板电脑留在家里。崔女士设置了“防沉迷模式”,不允许平板电脑打开娱乐软件,但菲菲通过反复尝试,还是破解了这种模式,总是一边上课一边玩游戏。为此,母女俩没少吵架。
孩子:
被监视很难受
家住万泰家园的明明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前段时间,明明的妈妈刘女士给他买了一款相对高端的防沉迷学生手机。没想到,这部手机居然成了影响他们母子关系的导火索。
“本来是想让孩子完成功课后放松一下,可只要发现他玩手机的时间太长,我就忍不住去念叨他。”刘女士说,有一天晚上,她发现明明偷偷玩手机,便狠狠训斥了他。不想明明却说:“天天被监视,我还不想用了呢!”刘女士这才意识到,相对手机本身,孩子对使用手机的自由更为看重。
无独有偶,李女士的孩子小飞也对防沉迷手机产生了抵触情绪。“我家使用这种手机一年多了,效果还不错。但是随着孩子自主意识变强,他越来越不爱用这个手机。”前几天,小飞告诉李女士,他也有自己的小秘密,不想随时随地被监控,感觉自己不被信任。李女士担心孩子长期处于这种“不被信任”的状态,会影响到亲子关系。
与其加密
不如和谈
与记者交谈中,不少家长们都感慨,再高级的防沉迷手段,也有被破解的时候。家长与孩子关于电子产品的“战争”,已经从堵的阶段过渡到了疏的阶段。
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为了缓和因为手机产生的矛盾,他们一家三口专门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决定给孩子一定使用手机的时间。平时,孩子完成作业后和周末,可以正常使用手机,且不受家长监控。
市民陈女士家也就手机问题和孩子展开“和谈”。陈女士的儿子与妈妈约定,在家写作业的时候,如果需要向老师、同学问问题或者沟通交流,可以从妈妈那里领取手机。每周六、周日两天,他每天可自由支配一小时手机,家长保证不去打扰并过问。一段时间磨合下来,双方没有再因手机争吵过。
在运河区一家学校任教的李雪表示,现在,不管是学习、社交还是娱乐,青少年确实很难离开电子产品。让青少年彻底隔绝电子产品,既不现实也对他们的成长无益。与其“处处设防”,不如“约法三章”,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