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已深,窗外尽是凛冽的寒意。屋内暖气开到足够热,我贪恋的依旧是冬日暖阳的明媚与纯粹。于是,我斜靠在书桌上,捧一本书,微仰着头,任阳光透过窗,洒在脸上,带着一丝丝的暖意。
旁边书架上,塞满了书,因为太多了放不下,中间两层的书本上又摞了一些。书桌两端也摆了置物架,里面被我塞满了书和笔记。桌子上稍显凌乱,但乱中有序。右手边的置物架上放的是我2024年没来得及读的文学期刊,左手边的置物架放满了我最近正在读的书和做读书摘抄的笔记本。
2024年年初时,我曾立下宏愿,这一年要读够100本书。可前几天统计了一下,满打满算也就读了30本左右,好在还在软件上听了60多本书,勉强算完成了任务。可惜的是,那些读过听过的文字,只有很小一部分入了心,成为了独属于我的记忆。其中的绝大部分都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忘却了。
读了李娟的《羊道三部曲》和《冬牧场》。李娟的文字朴实细腻,感情丰沛。她书中写到的这支从沙漠走向深林、逐水草而居的民族,是最贴近土地和自然的人群。李娟将他们的伟大和渺小描绘得入木三分。原本辛勤的劳作、琐碎的日常,在李娟的笔下,变得细腻而美好,让我忍不住沉醉其中,生出无限向往。读她的书,就像与志同道合的人相处,很容易产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错觉。
读了迟子建的《也是冬天,也是春天》。书中,她用文字追忆往事,慨叹人生,勇敢走在文学与艺术的探索之路上,将人生的辽阔与博大从冬天写到了春天。她在往事中感受真爱,在旅行中体会自由,在文学与艺术的殿堂中不断完善自我。
她书中的文字似乎有种神奇的穿透力,能够直击灵魂,让人很容易忘却疲惫与艰辛。换一个视角看世界,非常治愈。她的文字,用细腻叙写唯美,用苍凉彰显温暖,将身处北国日常生活的诗意和美好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她的书,感受到的是她对生活和事业深沉而浓烈的爱,很容易折服于她在岁月的寒冬中寻找暖春的坚韧与不屈。
读了几本丁立梅和白落梅的散文集,她们的文字优美且充满诗意,我边读边学习她们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语言表达更流畅了,文笔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其实,一个人的文字风格是很容易受到自己喜欢的作家的影响的。在他们的文字中,我努力寻找自己,试着重塑自己。读一本好书,于我,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我还听了很多刘震云的小说。他的书写的都是细碎的生活,那里面很容易找到我们自己拼尽全力活过的痕迹。书中每个人物都性格鲜明,他们之间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被一个个故事联系在一起,难得的是脉络清晰,引人入胜。书中很多看似平常的句子,却写尽了人生路上的世态炎凉。
心力交瘁的日子里,是这一本本书陪伴着我,将我从生活的泥沼中拉了出来,让我能够勇敢面对一切苦难和艰辛。与书之间那些细碎而温情的对白,给了我对抗蹉跎岁月的勇气,也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与书相伴,深冬不再寒,我看到了从时光中透出的绵密的美,充满了岁月静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