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6日
第12版:12

河间东董堤村的五芝亭

■赵华英

五芝亭

河间市兴村镇东董堤村边,矗立着一个历史悠久的小亭子,名为五芝亭。这个看上去并不雄伟的小亭子历经400余年,仍静默地伫立在那里,向世人讲述着孙际昌尽孝的故事,至今还感染着当地民众。

孙际昌,字名卿,生于明末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是河间城西东董堤村人。为了笼络士人、巩固政权,清王朝承袭明制,重开科考。始终未曾间断读书的孙际昌,于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高中进士。

古老的河间府城,一直有着深厚的诗书传统。在河间府城的边上,孙际昌建了一处小院,在院里种了几十棵竹子。院子里安静清悠,屋里摆满了书籍,命名为“爱竹轩”。这里成了文友们聚会的好场所,孙际昌与友人在此读书论琴、饮酒赋诗。一位号称“五公山人”的王余佑与孙际昌交好,两人常常彼此作诗,一唱一和,好不畅快。王余佑很钦佩孙际昌的人品、文品,为其作了《爱竹轩先生记》,并在他的庭院里题诗“此地岂容尘客到,就中或许野夫谭”。孙际昌隐居民间,并不与朝中显贵结交,闻讯前来求书的人,往往挤满了整个院子。

当然,让孙际昌闻名河间府城的还有他“为人至孝”的故事。孙际昌平日里十分孝顺,他的母亲去世后,坟上居然长出了灵芝草。五芝亭就是为此而建。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孙际昌任督察院左给事中,他的母亲在北京家中逝世。他为此悲伤痛哭,两次哭晕了过去。按明清惯例,父母去世后,官员须暂时离开岗位,在家守孝。九月,他护送母亲灵柩回家。之后,孙际昌带领弟弟和儿子去坟前祭拜。

坟上竟然长出一株灵芝,一根五支,足有一尺多高。灵芝花朵形云,颜色苍黄,香气袭人。

灵芝是传统中草药,传说中被称为“仙草”。灵芝又与孝行联系在一起。这次,孙母坟上长出罕见的灵芝,众人都认为这是上天对孙际昌为人至孝的嘉奖,此事很快传遍了整个河间府城。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冬,直隶总督苗澄到河间驻防。众人谈及本地风物,自然提到不久前的“灵芝事件”。

古代治官讲究“忠孝一体”,认为“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因此,苗澄听闻此事也颇受感动,作七言诗一首,与其他诗文一起,结成文集,歌咏此事。

后来,府县官员和士绅提出要为孙家刻碑建亭,传承孝德。苗澄答应给孙际昌的母亲作碑文,写作《瑞芝碑记》,意在教化世人,弘扬孝道。刻有碑记的石碑,立于孙母坟东南,上有小亭保护。苗澄见众人诗句中有“五芝含秀”的句子,命名此亭为五芝亭,写成牌匾悬于亭上,成为孙家世代孝老敬亲的家风家训。

400多年过去了,五芝亭几经修建,虽没有了原来的精致,但古老的痕迹仍在,孝老敬亲的家风仍在。

2025-02-06 ■赵华英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55036.html 1 河间东董堤村的五芝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