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用自己的才华与青春,描绘了沧州的浓墨重彩。沧州,历代名人雅士辈出,是群贤汇聚的富集之处。沧州名人植物园里耸立着许多沧州名人的雕像,其中就有北宋时期的宰相张知白,他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勤学入仕 官拜宰相
张知白(公元956年-1028年),字用晦,北宋沧州清池(今沧县旧州)人,官拜宰相。他历事三朝,位高权重,清正俭朴,被司马光尊为“大贤”,是中国古代廉吏中的代表人物。
张知白家境贫寒,但是赶上了一个科举取仕的兴盛时代。宋太祖赵匡胤极重文治,在称帝的当年就立即恢复了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在宋代,几乎所有重要的官职都被科举出身的文臣垄断。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入仕蔚然成风。
张知白自幼年就酷爱学习,他的母亲也想方设法让他入学读书,因此他更加勤学自勉,嗜读不倦。父亲看到他爱学习很是欣慰,高兴地说:“大吾门者子矣”,意思是“光耀我门庭的一定是知白啊”。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张知白参加科举考试,在殿试中表现出色,一举中第,入仕为官。
张知白在河南任节度判官时,正值宋真宗咸平初年。当时,中国大地上除了北宋之外,还有辽、夏等多个政权并立。为了巩固政权,真宗鼓励大臣谏言。张知白应诏上书,议论重要政务,直言极谏,引起了真宗的注意。
宋真宗认为他的见地不同凡响,特召他面试。宋代选拔谏官历来严格,既要求品学兼优,又要求廉洁正直。张知白在这场面试中表现出他独到的政治见解和清正自律的品格,得到了真宗的赏识。经过这场面试,张知白升为右正言。随后,张知白又向真宗进《凤扆箴》,对皇帝提出了一些劝勉,言辞忠恳又远见卓识,为真宗称赞。
张知白也曾到地方为官,担任过建州、钦州等地的知州。宋真宗怜惜他的才华,召他回京中任职。宋仁宗继承皇位后,张知白更是凭借着突出的才华、高尚的品德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张知白升任尚书右丞,官拜宰相。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有一句流传至今的格言“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这句话最早就是张知白说的。他虽官位宰相,却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常常以盛满为警戒。他生活中清廉简约如同贫寒之士,被司马光、欧阳修所推崇。
司马光比张知白晚生约半个世纪,他在《训俭示康》中尊张知白为“大贤”。文章中,司马光先写自己年轻时不喜华靡,注重节俭,接着写风俗趋向奢侈靡费,讲究排场,与宋初大不相同。他指出张知白的节俭有其深谋远虑之处,并非追求侈靡的庸人所能及。
张知白任宰相时,曾说道:凭我的俸禄,要想让全家锦衣玉食,又岂会达不到呢?但是看一看人之常情,从俭仆到奢华的生活容易,要想从奢华的生活回到俭朴的生活就难了。像我现在这么高的俸禄难道能够一直拥有吗?如果有一天一旦发生变故,我罢官或死去,情况与现在不一样了,而家人养成奢侈的习惯后,再要回到粗茶淡饭的生活,他们一定会不知所措的。
张知白虽高居相职,却始终以名位为重,生活作风力求像平民百姓一样简朴。有时他独步街上,他的衣着让人误认为他是一介寒士。虽然他拥有高官厚禄,但很满足于自己清俭的生活。
有一次,张夫人进宫拜见皇太后。皇太后见张夫人的两个丫环又老又丑,就责怪她过于节俭了。张夫人回答说:“丞相不许买年轻的婢女。”于是皇太后令她买两个年轻婢女。
一天,张知白回府,两个婢女在庭前叩拜。张知白问她们哪来的,夫人就把前后经过告诉了他。张知白指着旁边两个年纪大的婢女说:“这两个人是夫人昔日的陪房,现在就算打发她们出去,也没个着落,她们一辈子就住在这儿了。像这两个女孩,年龄还不到15岁,将来可以嫁个少年郎。如果让她们守着我们就太没意思啦!蒙受皇太后垂怜,但我的心志又怎能改变呢?哪天进宫,我要好好向皇太后请罪。”
张夫人马上就派人叫来两个婢女的父亲、兄长,当着他们的面儿毁弃了文书,并把衣服首饰都送给了他们,用作将来的嫁妆。
张知白历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在官任上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太傅、中书令,赠给他谥号“文节”,对他的一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褒奖。
《宋史》这样评价张知白,他一生心怀国家,为政勤恳,忧怀国事,是既忠又孝之人。莅政期间,在地方做官时,张知白能克己奉公,赈济百姓,为民请命,感同身受地对待民众;在朝廷做官他也时时事事心怀百姓,十分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