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形式有书院、义学、私塾等,其中义学也称“义塾”。义学是地方专门资助贫寒子弟上学的学校,主要依靠官款、地方公益或私人集资设立。
黄骅市齐家务镇后韩村,历史上就曾办过一次义学。村中有立于民国时期的一座石碑,记载了本村李家姑娘创办义学的感人事迹。
李姑娘是当地士绅李凤舞的次女,为人知书达理、心地善良。早年,李姑娘嫁给了浙江慈溪籍商人周嘉瑞,定居在天津卫小白楼附近。两人成家后,周嘉瑞来往于北京、天津等地做生意,李姑娘宽厚仁慈、孝敬公婆,成了周嘉瑞的贤内助。
清朝末期,周家在天津办企业、开银号,成了在当地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家乡的人们到天津谋生,都想着找他们帮忙谋个差事。李姑娘一点头,周家总是想尽办法给亲友们安排工作。
后来,投奔周家去的亲友越来越多,李家姑娘想给大家安排体面的工作,又苦于去的人大多没什么文化不能胜任。对此。她深感无奈。于是,她有了在家乡建校兴学的想法。李姑娘将这个想法告诉了丈夫周嘉瑞,当即得到了丈夫的赞许。
李姑娘首先将自己的陪嫁财产一应捐出,又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天津卫的故交一起募捐。周嘉瑞也一起筹集资金购置了32亩田地,开始在后韩村创办义学。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学校建成,共有房屋十余间,名叫“慈善堂”。开办之初,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沧州府尹及当地的文人亲临道贺。受此感召,附近一些有文化的人也在学校义务教书,免费给当地的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民国《沧县志》中,有周嘉瑞的一篇文章叫做《记慈善堂缘由》,其中简略叙述了开办学校的始末,也表达了他希望这个学校可以一直办下去,帮助更多学子的期望。李家姑娘和丈夫周嘉瑞的善举,还影响了一大批在外做买卖的家乡人。一些人闻讯后,纷纷解囊,捐资助教,以改变当地教育落后的局面。
在李姑娘的感染下,她的兄长李兴安、弟弟李兴庆,也将宅田捐出大半,支持办学。这所义学共创办了将近40年,直到1938年学校被毁。
据李家后人讲述,慈善堂在当时是附近很有名气的学堂,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目前,后韩村仍保存着两把“义学”里用过的椅子,老人们经常用李姑娘办义学的事迹来教育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