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至年关,这熟悉的诗句便会在脑海中悠悠回响。年的气息,也在一副副春联的浓浓墨香里愈发浓郁起来。
在我儿时的家乡,年从腊月便开始筹备了,清扫房屋、蒸制年糕、腌制腊肉……忙碌中满是对新春的期盼。而写春联、贴春联,更是这年俗大戏中不可或缺的重头戏。
春联起源于桃符,古人认为桃木具有驱邪避灾的神力,便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两位神将的名字,悬挂于门首,以求护佑家宅平安。后来,随着纸张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桃符逐渐演变成了用红纸书写吉祥话语的春联,承载着人们对新岁的美好祈愿,也成为春节独特的文化符号。
犹记儿时,年关将至,邻居们总会拿着红纸来找父亲写春联。父亲是一位乡村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桌上的纸墨笔砚摆放整齐,墨香在空气中缓缓弥漫开来。父亲站在桌前,神情专注,手中的毛笔饱蘸浓墨,笔锋游走如龙蛇。
“红梅迎春笑,玉兔踏春来”……一副副春联在父亲的笔下诞生,或刚劲有力,或飘逸洒脱,包含着对新春的祝福与祈愿。周围的邻居们围在一旁,大家或凝神观看,或轻声赞叹,目光里满是对父亲的钦佩。而我,则在一旁帮忙研墨、递纸,心中满是自豪。
我也曾试着拿起毛笔,在父亲的指导下,一笔一画地写春联。虽然字迹稚嫩,远不及父亲的功力深厚,但那份虔诚与认真,丝毫不减。当我完成自己的第一副春联作品时,那浓浓的年味儿,已在这横竖撇捺间满溢。
贴春联,更是一场庄重而温馨的仪式。在我的家乡,贴春联前要先放一挂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寓意着驱散旧岁的阴霾,迎来新春的曙光。接着,父亲搬来凳子,擦拭门框,再用刷子仔细地涂抹上自制的糊糊,轻轻将春联抚平、贴紧。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批高高在上,“福”字倒贴在门中央,寓意着“福到了”。
孩子们在一旁嬉笑打闹,帮忙递着春联。老人们则站在一旁,微笑着指点,眼中满是对新一年的憧憬。那一刻,红色的春联映着雪白的墙面,在冬日的阳光下鲜艳夺目。年的热烈与喜庆,被这一扇扇门扉一代代地传递着,也传递到每一个归家游子的心上。
如今,岁月流转、生活渐丰,市场上随处可见印刷精美的春联,可那手写春联里的年味儿,却始终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它是文化的传承,是心灵的寄托,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笔一画、一贴一挂间,岁月静好,流年生香,新春的希望与祝福就在这墨韵之间晕染开来,岁岁年年,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