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区交通南大道有一间“志愿沧州爱心服务站”,这里是志愿者专门给环卫工蒸馒头的地方。无论风雪交加还是大雨瓢泼,志愿者赵洪雁、徐新、邢荣霞、刘宝才、刘福来等按时按点开工。3年来,这些志愿者蒸出了60多万个爱心馒头。
(据12月23日《沧州晚报》4版)
这是一场用坚持诠释爱心的接力。3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计划无疾而终,也足以让一份初心在岁月中消磨殆尽,但爱心志愿者们没有。花甲之年的徐新、刘福来,尚未退休的刘宝才,以及赵洪雁、邢荣霞等人,他们一次次早起准备食材,精心揉面、发酵、蒸熟、运送,将每一个馒头都裹满了浓浓的关怀。
这60多万个馒头,不仅仅是饱腹的食物,更是无数个日夜坚守的承诺,是对环卫工人最质朴、最实在的尊重与呵护。
从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来看,这一善举是公益精神的生动实践。它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华丽包装,只是默默做着最贴近人心的事。它向社会传递出一种正能量,告诉人们,公益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从身边的点滴关怀做起。
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够感染更多的人关注到环卫工人这一群体,关注到社会中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进而带动更多的爱心组织和个人投身公益事业,让善意如同涟漪般在社会中层层扩散。
同时,这也是对环卫工人价值的有力肯定。在社会分工中,环卫工人从事的是美化城市的工作。爱心志愿者的行为,让环卫工人在辛苦劳作之余,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回馈,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付出被看见、被珍视。这不仅能提升环卫工人的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也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都拥有尊严与自豪。
爱心志愿者们为环卫工人蒸馒头这一行为,是小爱汇聚成大善的典范,是用行动点亮城市文明之光的壮举。沧州晚报多年来注重对公益事业的宣传报道,通过报道志愿者的亲身经历,提升人们参与公益的意识,也让市民了解公益事业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无私奉献,社会更加美好;爱心汇聚,人间充满温暖。爱心持续传递,会让更多的温暖故事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上演,我们的社会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