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东三环华威桥附近的周先生,在位于西二环的一家公司上班。某大型三甲专科医院周边道路是他开车上班的必经之路。
“堵得半天都动不了一点,医院门口短短几百米的路,开车有时能堵上半小时。”他苦笑道,自己遇到这种情况都很无奈、烦躁,更何况患者及其家属了。周先生看见过载着患者的救护车,在几乎“瘫痪”的道路上寸步难行;也看见过前来就诊行动不便的患者,因为长时间堵车,被家人搀扶着下车颤颤巍巍走向医院。
实际上,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记者近日走访北京、江苏、河南、广东等地多家三甲医院看到,早午间就医高峰时段,医院门口主路、辅路被围得水泄不通,车流移动非常缓慢,有时几乎一动不动;有的地方,鸣笛声、叫骂声此起彼伏,场面较为混乱。在一些医院,甚至出现了高价带路停车的“黄牛”。
医院门前排起长龙
阻碍交通影响就医
对家住天津市河东区的张先生来说,家里孩子每次生病去医院,都让全家人头疼不已,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就医停车难。
“孩子才一岁多,为了方便给孩子喂奶、换尿不湿,我们都是自己开车去医院,但停车成了大问题。”张先生说,他们一家去儿童医院都是将车停到对面大厦的地面停车场或者附近商场的地下停车场,但停车费用要比医院高很多(白天外面停车场6元/小时,院内停车场2元/小时)。“没办法,因为医院根本‘进’不去。”
“车太多了,门口天天堵车,我记得有一次排队排了40多分钟还没进去。后来我网上一查才知道,不只是天津,很多城市的儿童医院都有停车难问题。尤其换季时,孩子感冒发烧比较多,有时光停个车就得一两个小时。”张先生说,这还催生出了生意,他常去的医院附近出现了“代停”服务,49元一次。
就医停车难,让排在医院停车队伍里的患者及其家属苦不堪言。
记者近日来到江苏南京某三甲医院看到,不少患者都将车辆停在医院附近的广场,然后步行去医院。“进医院停车场的路比较窄,而且一边道路还有道边停车位,想进入停车场至少要花20分钟,而且堵车是常态,一出一进耽误很长时间。”一位就医的患者家属告诉记者,他们选择把车停外面再步行去医院,“如果是行走不便的患者,可能只能在队列中慢慢等了”。
一边是苦等入场的患者及家属,另一边则是被动卷入拥堵车流的过路行人和车辆。记者近日在北京、江苏、河南等地多家三甲医院看到,就医高峰期,交警和医院停车管理人员会在医院门口进行交通疏导,但车辆太多,进展缓慢,主路交通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入场车辆多车位少
非就诊车辆占车位
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医院停车位供给不足是很多医院特别是知名三甲医院面临的普遍问题。如四川省肿瘤医院2023年门诊量达76万余人次,除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日均门诊量达3000人次以上,且一年住院患者超8万人次,而相较于庞大的就诊量,整个医院的车位仅有830个。
除了车位有限之外,有时还存在非就诊车辆挤占医院停车场的问题。
天津市民李先生曾开车前往天津某医院就诊,排队20多分钟好不容易进入停车场,但找停车位又用了好长时间,兜了好几圈都没找到合适的停车位,最后只能又开了出去。他观察到,除了医院停车位不足外,一些医院位于繁华地段,有游客、居民将车辆停在院内,加剧了停车难问题。
“医院停车难如今已经成为一项较为突出的民生问题,不仅直接关乎医疗服务的供给质量,也是直观反映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郑毅说。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排除无关车辆入场
近年来,多地积极探索治理医院停车难问题。例如,北京市交通委员会10月30日发布《我市持续推进医院周边交通综合治理》,多部门多举措开展医院周边交通综合治理,累计治理医院133家。
受访专家指出,医院停车难问题,不仅仅是交通拥堵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医院、交通、住建、城市规划等多部门合力解决。停车难的底层问题是供需不平衡,应在法律制度层面对症下药。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刘志伟认为,在供给端,应当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有效实践探索的稳定性。实践中已经有不少医院开始探索差异化收费、与周边机构合作、增设摆渡车等方式缓解停车难问题,但尚未转化为普遍性的法律制度,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对此,应当在立法中明确医院区分就诊车辆和非就诊车辆差异化收费的合法性,并建立多元主体合作的协同治理机制,以政府力量为牵引,以社会力量为补充,引导、鼓励医院周边停车设施运营机构与医院共享停车位,建设“停车+换乘”(P+R)停车设施以实现停换衔接。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已有不少地区通过技术手段推行预约车位服务,把医院及周边的停车资源与最迫切的停车需求精准匹配起来,加大盘活资源、提升效率的力度。如上海闵行区多家医院上线了该项服务,并进一步把该模式向具备条件的其他停车场推广。又如,通过价格杠杆、阶梯收费,实现医院周边区域停车“云调度”,鼓励短时停车,提升整个区域的停车资源利用率。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