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秋又尽,明朝恰立冬。”时光匆匆,毫不留情地掠过。秋的余韵尚未散尽,时节却已真真切切地走到了立冬。
清晨,推开窗,扑面而来的空气中透着丝丝寒意。萧瑟的风卷起残叶,在空中旋转、飘落,为秋天做最后的告别。古人云:“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立冬以后是一年里难得的“停驻”时刻。时至此刻,人们终于可以放慢脚步,在这个渐冷的季节里享受生活的小趣味。
立冬至,寒意也在悄然蔓延,但天地间的色彩却愈发饱满浓烈。此时的大自然,如同一位“疯狂”的画家,恣意挥霍着颜料,将成桶的色彩泼洒下来,勾勒出一幅斑斓的秋冬画卷,美得摄人心魄。
漫步在小径上,目光所及尽是层层叠叠的暖色调——银杏叶的金黄与冬青的墨绿相互交融,碰撞出深深浅浅的画意;枫叶的橙红与紫薇的深紫交织成斑驳的暖意;而梧桐叶的褐黄又为整幅画卷增添了几分厚重。
一棵栾树挺立在秋冬交替的冷风中,褐粉色的果实摇曳在枝头,静美而庄重。抬头望去,天地便是无声的画布;低头,一簇簇小野菊怒放在路边,红的、紫的、白的、蓝的,好似一群顽皮的孩子,沿着小路蹦跳绵延。赏景之趣,在这一刻变得如此鲜活而具体。
立冬时节,没有比围炉之趣更惬意了。“围坐红泥小火炉,煮酒谈今夕。”窗外寒风凛冽,屋内却暖意融融。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把酒言欢,将所有的烦恼暂时抛诸脑后。这是何等的闲适。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火炉上总有一口小铁锅。锅里炖煮着各种美味,有时是咸香的肉汤,有时是软糯的红豆粥,有时是甜甜的南瓜羹。锅盖一掀,浓郁的香气便弥漫在整个屋子里。我们几个孩子围坐在火炉旁,托着腮,听白了胡子的祖父讲从前的故事。母亲坐在一旁,守着她的针线簸箩,缝衣衫,纳鞋底。祖母也是闲不住的,忙着烤花生、栗子。红红的炉火映照着我们的笑脸,生活中的琐碎和辛劳,也在这一炉暖意中被温柔地熨平。岁月静好,莫过于此。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在立冬时节,读书的意趣亦是生活最质朴的享受。端坐在窗前,悄然袭来的寒意,让人清醒,也让人沉静。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格外喜爱冬天。冬日的到来,让田间的劳作告一段落,父亲终于有了闲暇时光,可以读几本他喜爱的书。火炉旁,他手捧一本泛黄的《三国演义》,开始了属于他的“冬日阅读时光”。
我常常好奇地靠近,踮起脚尖,探头去瞧那书中的文字。父亲见状,总会笑着将我搂在身边,为我讲述书中的故事。桃园三结义、赤壁鏖战、忠义与谋略,一个个传奇在他的讲述中鲜活了起来,成为我记忆中关于冬天最温暖的篇章。
立冬,有美景,有温情,有书香。这些小趣味,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盈,领略到季节更替中蕴藏的诗意。
故而,冬日有美,生活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