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5日
第06版:06

青县马厂镇二十里屯村有一个大运河党建生活馆,一年来吸引了70多批次游客——

运河边的党建生活馆

本报记者 刘冰祎 摄影报道

祝相元介绍馆内展品

蜿蜒的大运河流经青县二十里屯村,村里一座古朴的二层小楼矗立河边。在这座名为“大运河党建生活馆”的展馆里,700余件展品均由村民提供。大家合力“书写”,记录下了这个村落与大运河之间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和红色记忆。

运河故事

日前,记者来到二十里屯村的大运河党建生活馆。走进大厅,灯带蜿蜒,犹如运河流淌。

二十里屯村党支部书记祝相元是这里的“讲解员”。馆内展出的老物件,无论是古朴的农家器具、铜钱,还是保存完好的纸质资料,祝相元都能讲出它们的“前世今生”。

“二十里屯曾是大运河的一个古渡,运河滋养了这片土地。以前,南来北往的人到了这里都要下船休息补给,所以我们这里的展品,既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古渡边寻常百姓的生活,最终浓缩在了这些老物件中。”祝相元说。

红色记忆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在各级政府支持下,祝相元历时3年多筹建了大运河党建生活馆。

展馆去年正式开馆。这里不仅记录着村史,也记载着许多红色故事。

祝相元介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许多党员依托运河开展革命工作,需乘船或坐笸箩渡过运河与敌人开展斗争。在这一背景下,二十里屯村也涌现出许多忠勇义士。

二十里屯村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凤海带领村民炸掉了敌人的船,两位英烈为保护县大队的2500公斤小米牺牲在村附近的地道中……展馆墙上,一个个英雄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段动人的红色故事。

为了搜集这些红色故事,祝相元和村里75岁的老教师祝相松付出了许多努力。

祝相松熟稔乡史,年轻时曾搜集整理了许多关于村史和红色历史的资料。得知祝相元要筹建大运河党建生活馆后,祝相松十分高兴,并将自己年轻时整理并保存下来的资料都提供给了祝相元。

一块旧船板

除了提供文字资料,祝相松还捐出了一块珍藏多年的旧船板。

这块旧船板的“前身”是二十里屯村一艘方便乡邻及东西过往客商通行的大船船板。革命时期,大船承载着重要的联络作用。那时,为了破坏共产党的地下工作,敌人将大船炸毁。摆船人万分痛心,找回了一块旧船板并留存下来。临终前,他将这块旧船板托付给了祝相松。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嘱托,祝相松将旧船板细心保存多年。后来,祝相元亲自将这块旧船板抱了回来,妥善放置到了展馆的玻璃展柜中。

筹建展馆的过程中,祝相元拿出了家中珍藏的老物件。此外,他还四处搜集。除了祝相松,还有不少村民也捐出了家中的老物件。有的人找出了家里留存的铜钱,有的人找出了碎碗底,还有人捐出了祖辈打敌人时使用的工具、武器。

“这些珍贵的物品、史料,无一不述说着这里的历史。”祝相元说。也正因如此,大运河党建生活馆建成后,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不仅周边村民常来参观,许多学生和来自北京、天津等地的游客也慕名前来。

依托历史底蕴和红色文化,二十里屯的新农村建设同样蒸蒸日上。这几年,这个不到1100人的村子走出了6名博士生。

这段时间,祝相元正和外地公司对接,制作讲述红色故事的展示片。将来,这部3D短片将投放在展馆一楼东侧的运河文化科技展示厅内,让红色故事更加鲜活。就像祝相元所希望的那样:“当我们闲坐在一起回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时,不能忘记运河岸边那群土生土长的汉子,更不会忘记他们机智勇敢、舍生忘死保卫家乡的壮举。不能忘记他们是谁的父辈,谁又是他们的子孙。”

2024-11-05 本报记者 刘冰祎 摄影报道 青县马厂镇二十里屯村有一个大运河党建生活馆,一年来吸引了70多批次游客——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45121.html 1 运河边的党建生活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