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境内,村名中含有“务”字的不少。
比如,黄骅齐家务镇有东、南、西、北、后齐家务等;盐山边务镇有张边务、小边务、大边务、霍边务、周边务等;南皮有东、西唐务等;沧县有刘、大、孙崇家务和齐家务等;河间有曾家务、前豆务、王家务、大黄务、东化务、西化务等,献县有支家务……
这些带“务”字的村庄中,现在地图上只有任丘和泊头的村庄将“务”字写为“坞”字,如任丘麻家坞镇有一、二、三麻家坞和坞坊村,泊头有大阎坞、小阎坞等。
关于这些村庄名称中“务”字的来源,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种说法是,燕王扫北时,天降大雾,这些村庄受到了保护,于是取“雾”读音,将村名取为“务”。这显然只能是传说,并无可信之处。古人立村,同选择住宅一样,须根据天时地利人文等要素,不可能如此儿戏。
另一种说法是来源于船坞,也就是造船、修船的地方。我们推测不排除有这种可能,但也不尽准确。因为看地图就知道,许多含“务”字的村庄并不临近古河道,而且有些还离河流还很远。
比如,献县的支家务村北就是黑龙港河。船坞里修造船只,必得靠水,还不能影响河道交通。如果这里曾经是船坞,那大概率会有码头、沟壕等,但支家务村从来没有发现类似遗迹。所以,支家务村即使靠近河流,但大概率也不是所谓的船坞。
最后一种说法,“务”字极大可能是北宋时期的地名遗存。到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形成了城镇商业化的局面,出现了像“店、铺、市、场、务、津、院、寨、关、镇”等多种形式的村庄形态。这些村庄形态作为地名也被保存下来,并且这些村庄形态也开启了基层行政区管理的雏形。
“务”,本是指一种专办事务的场地,它出现在唐朝中后期,一般指征税机构。当时,设置这个机构的区域并不多。到了北宋时期,在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贸易繁忙的地区,设立叫“务”的衙门机构,负责掌管贸易和税收。
据记载,在宋辽金时期,除州、府、县要设置税务或税场外,县以下的行政机构,很多地方也开始设置税务或税场。比如:茶务、盐务、酒务、市易务、市舶务等。其中,“酒务”的设置就很广泛,说明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达。
那些带“务”的村庄,无论是临近河道,还是临近官道,有很大一部分应该是同税务征收,或者市集交易有关。因此,“务”字很有可能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地名,这也是含有“务”字的村庄名字的一大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