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一些学校或培训机构给孩子们布置的手工制作都以“绿色环保”为主题,让孩子们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制作手工作品,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家长们在帮助孩子完成手工作业时,由于平时家里没有废品,不得不去购买新材料充当“废物”使用。
用粮食拼贴宣传画
家长吐槽有些浪费
7岁的墨墨在位于海河路的一家培训机构练习绘画。日前,墨墨的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课后手工作业,让大家制作一幅“粮食画”,还在微信家长群中发了手工作品的要求:利用谷物、豆子等粮食天然的形状、色彩、纹路,拼贴成不同的人物、动物形象或故事场景。比如:黑色一般用黑豆、黑芝麻呈现,黄色用小米或黄豆、玉米粒呈现,白色使用大米,红色使用红豆、红枣,绿色使用绿豆。
“家里平时做饭只买大米、小米和面粉,顶多再备点儿红豆、绿豆,‘粮食画’的颜色根本凑不齐,只好去超市买一些杂粮回来。因为每种粮食只用一点儿,这些粮食又不能长期保存,只好一样抓一把。”墨墨的妈妈说,一幅画色彩越繁复,用到的粮食品种就越多。粘完了“粮食画”,剩下的杂粮基本也没什么用,时间一长也就变成了厨余垃圾。
记者采访中发现,很多“粮食画”都是主打节约粮食的主题,比如用粮食拼成谷仓,旁边要写上几个字“节约粮食 拒绝浪费”;用粮食拼个盘子、筷子的样子,中间用米粒摆一个“光盘行动”……乍一看,都是在宣传节约,可细想一下,原本用来吃的粮食,现在拿来当成手工材料,而为了完成作业,家长还常常要去买很多种粮食来使用。
“这究竟是节约粮食还是浪费粮食呢?”墨墨的妈妈告诉记者,完成“粮食画”的孩子会得到培训机构发的小礼物,所以她也只好陪着孩子一起做手工(上图)。
扎花用掉一包口罩
买十瓶水只用瓶盖
前一段时间,读小学二年级的菲菲放学回家后告诉妈妈,说手工课老师布置了用旧口罩做牡丹花的作业,完成后会有加分。菲菲的妈妈赶紧用手机搜索制作视频,发现制作过程很费口罩,要先把十几个旧口罩用开水煮,晾干后再剪裁制作。“现在用过的口罩都是即用即扔,到哪里去找那么多旧口罩呢?”菲菲妈妈只好买了一包新口罩,当成手工材料给剪了,用了六七个口罩才做好作品。
前几天,5岁的乐乐带回了幼儿园老师留的作业:跟爸爸妈妈一起用废旧饮料瓶做一件手工作品。乐乐的妈妈上网去搜了一下视频教程,笔筒、收纳盘、小花盆等做法五花八门,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用一两个瓶子就能做出来的,大部分作品都要使用多个瓶子。乐乐的妈妈挑来选去,发现“牙刷架”用料最少——只需要4个瓶子。因为第二天就要交作业,乐乐的爸爸赶紧去超市买了4瓶矿泉水,把水倒了,腾出瓶子给孩子做手工。
“我觉得这不是废物利用,而是在浪费。”乐乐的爸爸说,他身边的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感受。
宣传“变废为宝”
切莫造成浪费
记者就此事采访时,不少家长表示,变废为宝原本是好事一桩。过去,废弃的瓶子、鞋盒、纸杯、塑料袋等拿来制作手工制品,可谓物尽其用。如今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已经不再积攒废弃的物品。
在运河区从事教育工作的李晓蕾老师表示,树立公众节约意识无可厚非,但如果打着“变废为宝”的旗号,要使用更多崭新的材料,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实现“变废为宝”,这无疑是背离初衷、本末倒置了。相比于找废旧瓶子、纸杯、纸箱做手工,甚至让新物品被“废物利用”,提升孩子的节约意识、再利用意识,才应该是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