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脱发已经成了打破年龄界限的终极困扰。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脱发人数已超2.5亿人,平均6人中就有一人脱发,且脱发趋势呈现低龄化、年轻化状态,这一代人的脱发年龄比上一代人提前了至少10年。
1 37岁的男子脱发成秃顶
门诊的脱发患者中,雄激素性脱发(简称“雄脱”)占了一半以上,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脱发类型,发病原因目前不明确,但医学界普遍认为是受遗传、雄激素水平、环境、精神等因素影响。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熬夜加班作息不规律,都会干扰毛发正常的新陈代谢,导致毛囊萎缩,头发稀疏变细,最终脱落。”浙江省皮肤病医院医生尤建华介绍,男性“雄脱”一般是从前额两侧开始,逐渐向头顶延伸,呈M形;女性则多表现为头顶发缝稀疏。
“雄脱”患者多为三四十岁的男性,有些人没几年的工夫,就从“发量王者”到严重秃顶,37岁的婚礼司仪方达(化名)就是如此。
3年前,方达开始脱发,逐渐加重,头顶越来越往后,两侧的鬓角变得稀疏,形象大打折扣。
“干我们这行的,颜值很重要,秃顶后,我整个人老了10来岁,客户常常在网上跟我聊得很好,但线下一见到我本人,立刻就不请我主持了。”方达一肚子苦水,职业生涯也遭受了重创。他去皮肤科和内分泌科做了各项检查,医生说是雄激素性脱发。
为了改善脱发并帮助生发,方达吃过药,涂过生发剂,做过头皮按摩,也试过食补,但都无济于事。眼看头顶将要“寸草不生”,为了不丢饭碗,他只好买了一顶假发。
“医生给的方案都差不多,可用药后新长出来的头发又细又软,也容易掉,头顶看起来还是光秃秃的。”方达怀疑自己得了无药可救的皮肤病,到处求医,去年,他来到浙江省皮肤病医院。
在详细了解病史后,尤建华发现,方达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规范化治疗并坚持用药,这也是大部分脱发患者的通病。
“‘雄脱’其实治起来并不难,主要采用口服非那雄胺片,外用米诺地尔酊剂,再配合微针、激光的联合治疗方案,大部分患者两三个月就能看到生发效果,但想要维持持久疗效的话,一定要长期坚持治疗。”
在尤建华的督促下,方达再一次进入治疗周期。这次,他整整坚持了半年,细软黑发长出后,逐渐变粗、变硬,头顶上不再尴尬,自信心又回来了。
尤建华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一捋头发,脱落有五六根,持续时间一两个月的,或头发明显变细、变软的,都要尽早就医,及时干预。“雄激素性脱发要早诊早治,要注意,一旦毛囊发生严重微小化,脱发就不可逆了。”他说。
2 斑秃跟精神因素和生活作息关系密切
“妈妈,我终于不用戴假发了!”去年,初中女学生小梅(化名)摘下了假发,重新回归校园。看着女儿恢复了以往的朝气,母亲陈菲喜极而泣。
小梅多年的求医经历好像一场梦。5年前的一个周末,小梅洗完澡时突然大喊:“妈妈,我的头发没了!”陈菲冲进浴室里,拨开女儿的头皮,左侧一块椭圆形的裸露皮肤赫然在目。
“这是怎么了?‘鬼剃头’?”陈菲吓出一身冷汗,赶紧带女儿去当地医院皮肤科检查,医生诊断为斑秃,用药后不见好转,反而愈演愈烈。
“家里的地板上、被子上、枕头上,都是孩子掉落的长发,后来,睫毛、眉毛也开始掉,我每天收拾屋子,看到都很心痛。”陈菲回忆。
头发越来越少,小梅每天上学都戴着帽子,后来又戴上了假发,同学们私下的议论和异样的目光,让原本开朗活泼的她变得敏感、自卑,后来就休学在家了。
多年来,母女俩辗转求医,每次治疗后,看着裸露的头皮上开始长出稀疏的毛发,她们心中都会燃起希望,然而没过多久,斑秃又复发,将小梅“打回原形”。
陈菲感到心力交瘁,经朋友介绍,她抱着最后试一次的心态,找到了尤建华。尤建华劝慰她不要泄气:“斑秃是一种难治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和环境激发有关系,孩子的父亲有轻微斑秃病史,她患病的风险本身就比普通人要高。”
在皮肤镜下,小梅的头皮上仅剩少许白色的毛发,被确诊为重症斑秃。
经过外用药膏、口服激素、头皮滚针、准分子激光等联合治疗20多天后,小梅的头上长出了短短的黑发,又过了一个月,复查时,新头发已经覆盖了头顶,她终于可以摘掉假发了。
尤建华介绍,斑秃的反复发作跟精神因素和生活作息也有密切关系,患者不要压力过大,作息要规律,不要熬夜,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营养,以及适度锻炼。
据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