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
第12版:12

泊头多个村庄,为啥都以“窑”命名——

消失的明代“七十二座”窑厂

■吕永森

临清贡砖

泊头市大运河北部的东岸,曾有多个以“窑”字命名的村庄,如窑厂、窑庵等。这些带“窑”字的村庄,都曾经建有为朝廷烧制砖料的砖窑,它们的兴衰与北京城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联。据传,此地当时有砖窑72座(俗称七十二连窑),砖窑烧制的大青砖一块有21公斤,以供修建北京城。

建立砖窑 助建北京城

1403年,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终于登上大明王朝的宝座,在南京称帝。随后,他改北平府为北京,下令迁都北京。当时,北京受元末战火的重创,毁坏严重,修建北京城是当务之急。

明初期,有大量工程建造,如南北二京的都城、宫城、皇陵,以及军事重镇的建设。这些工程都需要大量砖瓦,再加上明代制砖技术趋于成熟,于是官办砖窑开始兴盛。

沧州明代官办窑厂(砖厂)主要坐落在沧州、献县、泊头(原交河)、青县和静海(今属天津)。其中,沧州官办砖厂有沧州窑、盐山窑、庆云窑。泊头官办砖厂则有交河县窑、阜城县窑、故城县窑、南皮县窑、东光县窑、海丰县窑、武定州窑、临邑窑等。

除去静海,沧州境内明代官办砖厂有20座,窑40处。所谓“七十二连窑”,是集中了沧州地区多个县区砖窑的说法,仅表示数量多,并非实指。

根据那时窑址的数量及占地面积,可想而知当时烧砖、制砖、运砖的场面是多么繁忙。泊头运河边上的姚家庵、姚辛庄、前辛庄、窑厂等村庄,都曾为皇家供砖烧瓦。现在的姚庵、姚辛庄过去都是窑工居住的地方。只是,有些村庄后来将“窑”字改成了“姚”字,那是后事了。

窑厂的选址

明代前期,官办砖窑分布地域广泛,窑厂的选址主要考虑土质、水源、气候、燃料、运输等因素。

过去的沧州每个乡镇几乎都有砖瓦厂。《天工开物》中提到制砖的土质,“以粘而不散,粉而水沙者为上”。沧州的土质非常有利于烧砖。而且,沧州境内河流广布,水源众多,符合烧砖需要耗费大量水的条件。《天工开物》中说,“砖瓦百钓,用水四十石”。以明代官窑一窑约1000块到4000块砖计算,烧窑一次至少要用400石水,所以窑厂选址要靠近水源。

明代烧砖,主要用柴木、芦苇、秸秆等作燃料,这就要求开办砖厂的地区燃料要充足。沧州在燃料方面也是充足的。

自然条件具备了,还要考虑运输成本。我们看这些窑厂的位置就知道,它们大都在滹沱河或者运河岸边,紧邻能够漕运的河道。而且,沧州距离北京也近,通过漕运便于将砖料运送进京,成本更低。

窑厂的管理

这些窑厂都是国营官办,所以经营活动由朝廷负责。明朝永乐年间,朝廷设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各地的窑厂,由“营缮清吏司”具体负责。

根据《大明会典》记载,沧州一带的砖厂由山东的临清厂直接管理。朝廷大规模沿运河设窑烧砖,为什么要由临清厂进行管理呢?

临清地处卫河,是北上京师的中间地带,从管控“沿河一带”烧砖事宜来看,临清是一个最佳地点。朝廷派出的工部侍郎也驻扎在临清,专门负责管理烧砖事宜,管辖河北、山东、河南及军卫州县等地设立的窑厂。

弘治八年(1495年),朝廷将窑厂的管理经营权下放到了地方,由地方州县主官进行管理,直到嘉靖五年(1526年),朝廷才再次派官员进驻临清厂。也就是说,这其中有31年的时间,沧州一带的窑厂是由地方负责管理的。

具体到每座厂、每座窑,则由厂夫和窑户们负责。而且规定烧砖的窑匠一年一班轮换,目的是减轻烧砖的高强度劳动。

其实,烧窑是一个很苦很累的工作,以至于许多人会想法逃避这种劳役。早在朱元璋时,就有“力士催砖”的规定,对烧造砖料的工作进行监督。如果有窑厂不能按时完成烧砖任务,锦衣卫的催砖力士就会对这些完不成任务或者耽误了进度的工人进行惩罚。

而且,明政府对砖的质量要求很严格,要求“敲之有声,断之无孔,体质坚细”。人们有时在明代的城墙上,可以看到砖块的产地和工匠的名字。这其实是明代的“物勒工名”制度,即要求烧砖的工匠把自己的姓名烧刻在砖料上,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追责。

窑厂的关停

明代前期,各地窑厂制砖开展得如火如荼,沧州砖厂生产的砖料基本都运进了北京,用于京城的各项建设。为了解决运转的问题,地方还会通过运粮船顺带砖料。

到了明代中后期,北京城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完成后,用砖量急剧减少。但小规模及修缮式的建设仍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供应一定数量的砖料。这时,烧砖便变成常态性的工作,也就没有必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在几百里长的运河沿线大规模烧砖了。因此,朝廷压缩规模,“减半烧造”,后来干脆实行收缩,废弃沿运河一线的窑厂,只保留了临清附近的。

嘉靖九年(1530年),沧州一带的砖厂就全部关停了。《临清直隶州志》记载:“岁征城砖百万,后省诸处砖厂,停罢,折收砖价。”文中记载的“省诸处砖厂”,就是关停运河线上官办砖厂的意思。

只是,虽然这些砖厂关停了,但朝廷烧砖的任务还会照常下达。那这怎么解决呢?

明代还有相应的“委雇烧砖”制度。朝廷会将烧造任务下达到各地,各地再将烧造任务承包给附近的窑厂。当时,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下属各府州县会将烧砖任务转移承包给临清厂,砖料由临清烧造。比如有的“临清砖”上刻有“嘉靖十年春,窑户刘经为河南府造”,这就是临清名叫刘经的窑户,专为河南府所承办的烧砖任务而烧制的砖。

沧州一带的砖厂关停后,曾经的砖厂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那些辛苦劳作的窑工们也另谋出路,只留下和这些砖窑有关系的村名了。

2024-09-19 ■吕永森 泊头多个村庄,为啥都以“窑”命名——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40844.html 1 消失的明代“七十二座”窑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