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2日
第13版:13

悠久的区域历史 深厚的文化底蕴

——读《海兴县编年志》

■张兴华

近日收到地方档案史志专家李宝春同志寄来的《海兴县编年志(远古—2021年)》。用心静读,深感这部志书的出版是海兴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化遗产整理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成果。

这是一部追本溯源、赓续文脉、独具历史性的地方志书。本志以时间为线索,对同一时间内各方面的大事兼载并蓄,上下若干年的历史进程如线串珠,既便于考察一代之兴衰,也便于纵观一时之大势,理尽一言,语无重复。

本志上限起于远古,下限止于2021年底,囊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编写体例以编年体为主,辅以记事本末体,上自海兴历史发端,下至当代,历史沿革脉络清晰,所记载的内容真实、准确、全面、丰富。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6000年—约3800年)今海兴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在今海兴县境的小山、杨埕水库赖台子、高湾、尤庄子、大口河及沃土等地曾发现石器和仰韶文化、磁山文化、龙山文化及大汶口文化等人类文物遗存。

夏朝时期(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今海兴县境为冀州兖州之域。商朝时期(前1600年—前1046年)今海兴县境属勃方国。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时,海兴县境位于齐国北部边境。公元前1042年, 今海兴为齐北鄙。齐于渤海之滨,所煮之盐,成为周王室的贡品。无棣邑为齐鱼盐之区。《左传》载:“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共和元年(前841年)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自是年起,中国历史始有准确纪年。

这是一部内容丰厚、兼容并蓄、独具资料性的精品力作。海兴东临渤海,南接齐鲁,北望京津,与黄骅大港相接。自古以来这里人民民风淳朴,勤劳奋进,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砥砺前行,书写了一页又一页辉煌的篇章。

为充分挖掘海兴县历史文化资源,在海兴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下,《海兴县编年志》编纂委员会、《海兴县编年志》编写组的领导、专家、学者主动担当,史海钩沉,缜密考证,精心编纂了这部《海兴县编年志》。

海兴于1965年正式建县,建县时间虽短,但历史文化悠久。马骝山上,秦汉古墓、古地道、古树星罗棋布,形成了风光秀丽、古风古韵、和谐共生的小山文化。

唐宋以来,包括今海兴县在内的沧州东部沿海地区,历史上曾商贾云集,一派繁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北方重要起点。人们的生产生活、休闲娱乐深受海洋的影响,形成了开放包容、博采众长、不畏艰险的海洋文化。古老的小山、古老的渤海湾,见证了海兴这片土地的历史,也见证了年轻的海兴县勇毅前行新征程的豪迈。

海兴文脉绵长、人才辈出,有极具地方特色的西路梆子、南锣戏、盒子灯、郭桥武术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了汉朝廉吏巴肃、唐朝宰相韩滉、明朝“天官”杨巍、清朝帝师孙葆元等历史名人,形成了尊师崇教、重学善思、修身明德的师学文化。

这是一部史料翔实、考据严谨、独具传承性的鲜活教材。近代以来,海兴成为一片写满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列主义很快传播到海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积极活动,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当地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不畏强敌、前仆后继的浴血奋战。萧华、杨靖远、黄骅、周贯五等革命前辈,先后到海兴县境内组织开展抗日斗争,抗日队伍不断壮大,谱写了一曲曲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使今海兴县成为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解放战争期间,海兴县全境参军入伍的青年达8000多名,支前民工近4.4万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海兴县铸就了不惧生死、以身许国、无私奉献的红色文化。

正如海兴县委书记回永智在《序》中所言,“翻开《海兴县编年志》,简洁朴实的文风扑面而来,生动活泼的语言引人入胜,深入浅出的论述让人深受启发”。我们相信,这部志书所展示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自信,一定会跨越时空、矢志不渝、再谱新篇。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海兴县编年志》的出版,显示出更加自信、开放、进取的形象,对于弘扬地方历史文化,真正让优秀历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4-09-12 ——读《海兴县编年志》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40405.html 1 悠久的区域历史 深厚的文化底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