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句格言,叫做“人在做,天在看”,是告诫人们,要时刻把控好自己的行为,不要做出“出格”的事情。因为,你的一举一动,“上天”会在关注。但是,上天在哪里,只不过是个虚无缥缈的比喻罢了。于是,似乎弱化了这一警句的约束力。
其实,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行为,肯定会有人正在认真地关注着。这些人,是关爱着我们的家人和朋友,你的任何举动,都牵动着他们爱护你的心弦。你举止得当,得到赞誉,他们与有荣焉;你行为失当,受到贬毁,他们与有耻焉。他们把你当成了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因为,他们是你的亲人。这个亲人的概念,有血缘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我有位做了一辈子教师的族叔,已过耄耋之年,仍然坚持每日诵读古代经典。他对子侄后辈关怀备至,经常在电话上就我写的文章,给予分析点评。有肯定,但更多的是指正。因此,我在写每一篇文章时,都会想到,有一双亲人的眼睛,正在逐字逐句地关注。故而反复推敲琢磨,不敢有丝毫懈怠。由此我更加想到,亲友们对我的关注,并不仅在于我的文章上。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有不同的亲友,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自己。想到此,我便心生敬畏。曾国藩说,心有敬畏,行有所止。于是,在日常行为中,时刻谨言慎行,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关心爱护着我的所有亲友,便是时刻看着盯着我的那个“天”。
每个人的行为,看似是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其实并非如此。一个人的好坏,与他的家庭族人,与他的朋友群体和社会结构,都是紧密相关的,会产生关联效应。你不属于你自己,在社会群体中,从一定角度来说,你也是大家的一段公共关系链条。有位兄长曾经对我说过:“要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大家如果对你有否定,就是对包括我在内的我们所有好朋友的否定。”的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是好朋友,是一类人,你如果不咋样,你的家人会为此蒙羞。你的朋友,也会让人觉得好不到哪里去。谁让这些人都和你有着割不断的关系。与此同时,你也在关注着你的亲友们的一举一动,你的亲友们的行为举止,也会关联到你的荣辱心态。你,也是他们心中的“天”。如果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天”,那么,“人在做,天在看”这句话,就会具体而有效果了。
《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如何从一个人的慎独做起,修正我们的公众行为,我想,就是每个人都要做到,对关注、爱护、期望着我们的每一双眼睛负责,要对得起他们关心爱护着我们的深情。夫唯万事,谨慎行之。莫因其隐、莫因其微,而有丝毫放浪。可以犯错,但须是无心之错。可以有误,但须是不知之误。因为,关心爱护着我们的亲友,是我们头上的天,他们正用审视的眼睛关注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