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钧衡,字之平,是吴桥安陵镇窑厂店村人。吴钧衡出生在清朝一个医生世家,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医术,长大后成为了医德高尚的一代名医,深受百姓爱戴。
秉性耿直
吴钧衡秉性正直,从不巴结有权有势的富人,也不嫌弃一贫如洗的穷人。
有一次,知县的家里人有点不舒服,知县便派衙役叫吴钧衡去瞧病。衙役态度傲慢,吴钧衡很反感,直接拒绝。衙役回去一说,知县立马火冒三丈,下令让衙役强行将他带到家里。
吴钧衡并不害怕,对差役说:“我没犯法,你们抓我是没有道理的。大庭广众之下,你们这样做不怕被百姓耻笑吗?想让我去也行,要么你们驾马车持请帖来请,要么你们就给我戴上手铐、脚镣强行拖我去。不然,我就是死也不会去的。”
衙役们也觉得这样抓人不妥,再加上百姓都非常爱戴吴大夫,便赶紧回衙门奏请知县。知县幡然醒悟,静下心来想,既然是求人家来看病,哪有硬来的道理呢。于是便让人备了马车和请帖,恭恭敬敬地去请吴钧衡。
扶危济困
吴钧衡给自己定了三条规矩,并写在纸上,贴在店里:第一,穷人来请上门看病,不用准备马车接送;第二,出诊的时候,吃饭喝水自己解决,病人家里不用准备;第三,对贫困家庭不收诊费。吴钧衡悬壶济世,吴桥百姓都特别尊敬他,称他为“菩萨先生”。
有一次,吴钧衡出诊的路上经过芝麻王庄,听到路边一间房子里有人在哭。他进去一看,一名男子正守着母亲哭。原来,这家只有母子俩,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母亲得了病也没钱治。吴钧衡了解情况后,立刻给病人看病,临走还给他们留下生活费。在他的救治下,病人的身体慢慢好了起来。
“济世活人”
咸丰三年,太平军北伐失利,驻军在今吴桥一带。因连续作战,部队里伤兵无数,需要及时治疗。他们打听到吴钧衡医术好,便派人去请他。当时吴钧衡已年近60岁,身体也不太好,但抱着“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朴素想法,还是毫不犹豫地去了前线,帮伤员们治病。后来,太平军想送金银珠宝表示感谢,被他拒绝了。
晚年的吴钧衡一直在行医救人,即使身体已大不如前,也仍在坚持。当地的百姓都非常感激他,联名送给他一块写有“济世活人”字样的牌匾。1860年,吴钧衡去世,但他行医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