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4年08月22日
第12版:12

她是明朝尚书范景文的妹妹,自幼聪慧过人,对诗词歌赋情有独钟,以诗为伴抒发内心的情感,被称为“闺阁词宗”。

令人惋惜的才女范景姒

■纪玉民 马倩

出身名门 工于书画

范景姒(1601年—1639年),吴桥县铁城镇范庄人,明朝著名诗人、画家。她是南宁知府范永年的女儿,是文忠公范景文的妹妹。

范景姒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书画无不精通。她4岁能读书识字,5岁会咏诗,9岁便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也因此得到父兄的宠爱。

十几岁时的范景姒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一有时间就读书。她的母亲马夫人总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子应该练习女红,所以经常劝导女儿不要痴迷于吟诗作赋。

范景姒是个孝女,她不想让母亲生气,多次委婉地跟母亲解释说:“女儿听说汉朝班昭续《汉书》,宋朝李清照名震词林。她们能够名垂青史,女儿也想和她们一样啊!”慢慢地,母亲觉得女儿的话说得有道理,也就不再阻止她学习了。

范景姒写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比如《春残》:“木香亭畔雨濛濛,小倚朱阑对晚风。惆怅春残花落后,池边惟见草芃芃。”这首诗读起来哀婉动人,很有李清照诗词的味道。

范景姒的诗词作品如同她的人一样,清新自然,独具韵味。她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融入诗中。她的诗作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范景姒的诗集叫作《冰玉斋诗草》,被清代文艺评论家王渔洋收录到《池北偶谈》中。王渔洋对范景姒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她为“闺阁词宗”。

除诗文以外,范景姒在绘画上也有造诣。她画的观音大士像,笔画清秀、栩栩如生。当时的人们赞誉她的作品可以与宋代人物画家李公麟相媲美。

情投意合 生死别离

范景姒不仅才学出众,打理家庭事务的能力也值得称赞。范永年与范景文父子二人常年在外为官,照顾老人、打理家务的担子便都落到范景姒的肩上。可以说,范永年父子能够安心地在外为官,是范景姒给了他们一份保障。

范永年夫妇视女儿为掌上明珠,对她的婚事也非常重视。范景姒才貌出众,长到十五六岁,前来求婚的人络绎不绝,结果都遭到了她的拒绝。她择配的标准是“一不为禄位,二不图富贵”。

后来,范景姒嫁给了书生王世德。王世德品学兼优、爱好诗文,与范景姒性情相投。夫妇二人互相勉励,可谓是夫唱妇随。家里经常有这样一幕,范景姒手不释卷,与丈夫秉烛夜读。其间,王世德写了许多诗文,范景姒把它汇集成编,取名为《荷香馆诗草》。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王世德赴京应试。范景姒很高兴,她觉得丈夫一定能载誉归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只是世事难料,年仅22岁的王世德进京途中身染重病,客死他乡。噩耗传来,范景姒悲痛欲绝。为了膝下幼子,她强迫自己振作起来。这期间,范景姒吟诗作词,抒发悲怨,写下了许多哀婉动人的诗篇。

范景姒与王世德的爱情故事,像极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同样的情投意合,同样的生死别离。两人相似的经历,她们的诗词中充满了凄凉和悲痛。

兄妹情深 香消玉殒

范家父兄非常疼爱范景姒,看她遭遇丧夫之痛,更是心疼不已。后来,父亲范永年在吴越一带做官,范景姒便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父亲卸任后,范景姒便全心全意照顾父母、教育后辈。父亲生病时,范景姒衣不解带,在父亲身旁照顾。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范永年病逝,范景姒的身心再次受到重创。

服丧期满,范景文到南方任职,妹妹留在家中。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年,范景姒忽染重病,危在旦夕。范景文闻此消息,整日惴惴不安,希望能与妹妹再次团聚。在范景文的多次力邀下,病愈的范景姒带着儿子南下与哥哥相聚。兄妹相拥而泣,感动了在场的人。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冬天,范景姒在哥哥家中旧病复发。可能她知道此次重病凶多吉少,于是决绝地向哥哥告辞回乡。范景文百般挽留也无法改变妹妹的心意,兄妹只好洒泪相别。只是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范景姒在回家途中溘然长逝,只有39岁。

范景姒辞世后,哥哥范景文亲自为妹妹撰写了墓志铭,曰:“泪枯不死,绝粒而生,天相贤淑,扶孤有成,乐哉斯邱,比翼长鸣,神灵呵护,气节华英,绥昌厥后,百世峥嵘。”

2024-08-22 她是明朝尚书范景文的妹妹,自幼聪慧过人,对诗词歌赋情有独钟,以诗为伴抒发内心的情感,被称为“闺阁词宗”。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38260.html 1 令人惋惜的才女范景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