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景文,字梦章,吴桥铁城镇范庄人,是明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景文26岁中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宰相)。他为官品行清廉,多有作为,爱民如子,为世人景仰。
“二不尚书”声名初显
范景文的父亲范永年,曾任南宁知府,在乡里享有声望,人称“佛子”。范景文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极富胆识,为人宽厚。他为童生时,即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读书,想要有所作为。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范景文高中进士,被授予东昌府推官职位。他为官清正廉明,在任东阁大学士时,亲友多登门相求,他一一婉拒,并在门上张贴“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以明心迹。老百姓对此交口称赞,尊称他为“二不公”或“二不尚书”。
同僚中的正直之士以范景文勤政廉洁的行为内容撰成一联,上联是“不受嘱,不受馈,心底无私可放手”,下联“勤为国,勤为民,衙前有鼓便知情”。
爱民如子 文武双全
《明史列传》中记载,有一年,东昌遭受蝗旱灾害,老百姓衣食无着。范景文向朝廷提出到民间调研,给出若干救灾建议,并从自己家中拿出钱物,尽心竭力赈济穷苦百姓。
事后有人要归还他钱物,范景文一律不要。他说:“你们是我的衣食父母,现在我衣食无忧,实在是拜你们所赐。我给予你们一点是应该的。”
范景文解民于危难,救民于水火。他帮助生活困难的百姓,帮助有劳动能力的百姓恢复生产,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经过他的努力,数以万计的百姓得以重建家园。范景文在任期间,还致力于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为很多以前审判有误的“犯人”平反昭雪。
崇祯元年,魏忠贤缢死,皇帝召范景文回京,担任太常寺卿。崇祯二年(1629年),清兵南下,京师告急,当时在河南的范景文率领部下8000人出兵勤王,兵饷都是自理。在多个勤王的部队中,唯独范景文部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
部队进入涿州后已是寒冬,有人给范景文送茶,他却拒绝了,说:“将士们冒着冰雪风霜来解国难,冻裂了嘴唇,冻伤了指头,我怎么能在这里喝茶呢?感谢你的好意了!”将士们听了,无不感动落泪。
崇祯三年(1630年)三月,范景文升为兵部左侍郎,在通州练兵。士兵都是招募的新兵,范景文练兵得当,培养了一支极富战斗力的队伍。
临危受命 以身殉国
崇祯十七年二月,范景文入阁任东阁大学士,受命于危难之际。此时的明王朝已摇摇欲坠,范景文已独木难支。
崇祯十七年三月,城池失陷,起义军涌入京师。闻此讯,范景文急速赶往宫门。宫人说:“皇上已经出去了。”他又急速赶到朝房,可是起义军已经堵住了道路。随从请他换下朝服赶紧回家,范景文说:“如此危难之际,我怎么能回家呢?”他就在道旁的庙中草拟遗疏,用大字写道:”身为大臣,不能够灭贼雪耻,死有余恨。”随后跳入双塔寺旁的古井而死。
到了清代,顺治皇帝表彰前代忠廉之臣,在吴桥城关镇南偏西建范公祠。范公祠由照壁、大门、仪门、大殿、寝宫等组成。大殿内悬挂四块匾额:康熙皇帝亲笔御书的“冰心玉节”,巡差使刘灏题的“沧桑砥柱”,湖北布政使胡献徵写的“千古完人”以及吴桥知县谭湘镜题的“二不风高”。
范景文一生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刚正不阿,用忠和廉写就了其美名传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