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2024年高招录取工作陆续接近尾声,各地一些不明来路的入学通知书,也开始蠢蠢欲动,预备“收割”低分考生。从往年规律来看,8月上中旬,通知书发放将迎来高峰期,有些同学可能会收到不止一个学校的通知书或电话。这些通知书是怎么回事,背后的“学校”能去读吗?
不看成绩 院校直招
“不知道怎么泄露的信息,还直接送到了家门口。”罗宇(化名)回忆,去年高考结束后,自己总共收到了四份入学通知书。有的通知书是硬卡纸,还有烫金纹样,很是精美。奇怪的是,自己根本没有报考这些学校。“做得太逼真了,要是不懂的话,真有可能就会心动转账了!”
收到未报考院校的入学通知书,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社交平台上,有同学称自己是河南考生,报考的是一所新疆院校,却收到湖北某院校的通知书。父母嫌新疆太远,打算让自己去湖北就读。
细看这些晒出来的通知书,记者发现它们基本上都属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日制本科助学班”,学历层次标注为“本科”,落款多为“某某学校继续教育学院”。自学考试、助学班、全日制、本科……这些词语混杂在一起,不禁令人迷惑。这与普通高考招录的本科有什么区别,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形式呢?
“230分吗?可以上的,没问题!”记者以一名高考成绩230分的应届考生身份,联系到一家自考本科助学班的招生“汪老师”。对方自称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员工,“我们不看成绩,不看地区,本科院校直招,不是民办大专”。在谈话中,“汪老师”有意无意提及,“我们是全日制的,拿的是本科毕业证”。“汪老师”强调,来读本科助学班,与“专升本”只有两种区别,第一,学费贵一点;第二,花的时间少,但在找工作、考公考编上没有任何差距。
用“全日制”掩盖“自考”
无需高考成绩,支付一定费用就能上大学,并拿到本科证书,听起来是不是很棒?如果轻信这样的说辞,很可能就会落入圈套,陷阱就是用“全日制”来掩盖的“自考”上。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本科学历分为“统招”和“非统招”两类。前者,是通过高考(包括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进行录取的,全称是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后者,则包括自考本科、成考本科、开放教育等等,均属于非全日制形式。
在这样的认知语境下,说到“全日制”,人们往往会默认指向“统招”。然而,一些助学班租用校区、居民区等,让招来的学生也有吃住上课的地方,并将这样的形式称为“全日制”,再用该字面意思上的“全日制”,与公众认知中代表着统招的“全日制”进行“碰瓷”,可谓玩了一场文字游戏。但无论怎么包装,助学班也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取得自考证书的辅导班,当然不需要高考成绩了。
与多位“自考全日制本科助学班”招生人员沟通后,记者发现,招生人员非但不会主动说明助学班性质,还很有心机地在言语中将助学班全称中的“自考”二字隐去,简化为“全日制本科”,令人更加混淆。
非助学班也能“自考”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统招本科还是“自考”等非统招本科,目前都是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早在1988年,国务院发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在那个高考犹如走“独木桥”的年代“鼓励自学成才”,经多次修订后仍沿用至今。理论上来讲,在需要本科学历又不局限于统招性质的场合,自考本科毕业证也是可以使用的。
问题在于,时过境迁,如今统招本科都不再“金贵”,何况自考本科?“找工作时,自考学历根本不认,就是废纸一张。”“自考本科属于本科没错,关键是人家招聘人员不要,还不如踏实读个统招专科”……客观上,统招和非统招学历的社会认可度的确相差悬殊。
若出于提升知识水平考虑,获取自考学历,也有官方低成本渠道。以北京为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十余所全日制普通高校,承担了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学校的任务,共24个专业面向社会开放报名。
例如学前教育专业,主考学校为北京联合大学。记者看到,该专业列出必考课程与选考课程。考生通过北京教育考试院报名,按计划参加课程考试,累计达到要求学分、毕业论文答辩合格,即可获颁该校该专业自考毕业证书。考生可以选择北京市教委公布的,具有招生资格的社会助学机构进行辅助,也可以根据考试大纲,使用辅导教材、视频录像等自学。
即便在全日制自考助学班试点较早、相应机构较多的湖北省,也有普通助学班。考生无需住校同样可以获得助学服务,当然也同样支持自学,各途径拿到的自考证书没有差别。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