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裙子都被穿过了,打开包装后一股难闻的异味扑鼻而来,完全无法再次销售,只能报废。”近日,面对400多件被退回的裙子,浙江金华的网店老板姚先生心痛不已。
姚先生查看退货订单后发现,这些订单为集体退货,他直接损失近8000元,还导致网店退货率飙升。“退货率越高,店铺排名越靠后,权重也会受影响变低。”
记者采访了解到,高企的退货率已成为一些电商平台的突出问题。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除特殊商品外,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然而,有的消费者为了获取不当利益,在网购中肆意利用“七天无理由退货”等规则“薅羊毛”,令一些商家叫苦不迭。
网购商品用完就退
网店老板有苦难言
今年6月,来自广东广州的网店老板王先生遭遇了大量顾客提出的退货申请——“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一些家长为满足孩子参与节日活动的需求,纷纷前往其网店选购童鞋。活动结束后,一些家长又将鞋子退还回来,其中部分鞋子已经磨损严重。
“每年都会发生类似的事情。这种现象不仅限于个别消费者,个别学校也存在批量订购服装,再在活动结束后将大部分服装退回的情况。”王先生气愤地说。
记者采访发现,由于个体身材与审美的差异性,服装类商品的退货率一直居高不下,尤其女装是“重灾区”。甚至有人专门研究如何将自己穿过的衣服退给商家,并在网上炫耀自己的“成功案例”。
有卖家反映称,一般平台都要求“七天无理由退货”,而且有运费险,买家没有任何损失就可以退货。但对于卖家来说,退回来的商品要重新处理、包装,加上快递费,一单的损失可能要卖10单才能回来。
利用运费险“薅羊毛”
成本极低收益不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润趋低的怪圈迫使电商不得不压低价格,但过低的价格会导致部分产品质量变差,从而带来高退货率,如此又将加大电商经营者的成本,形成恶性循环。”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栋说,此外运费险的设置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也是增加退货率的原因之一。
某女装品牌创始人方建华近日发文呼吁关注“强制运费险”。他认为,在电商平台退货率普遍高达60%的情况下,开通运费险变成商家参加大促活动的强制性要求,给商家带来了巨大负担。
他粗略算了一笔账:服装行业一笔退货订单,在没有实际收益情况下要付出成本约15元,等于商家的广告费、包装物料、快递费投入直接打了水漂。如果按照销售额1000万元,客单200元,保守算40%退货,损失成本就高达30万元以上。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搜索发现,有不少博主教大家如何“薅运费险羊毛”的攻略——利用运费险存在的漏洞,通过下单再退货,赚取退货快递费与运费险赔偿的差价。
例如,买家从直播间购物后,再找便宜的快递退货,如用5元的价格退货,却能收到运费险10元的补贴,从而获得5元的差价。数量越多,赚得越多。
遇到这种买家,商家往往没辙。业内人士介绍,有人专门租仓库做起“薅运费险羊毛”的生意。这个生意规模化操作,“利润非常可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还有个别消费者瞄准了商家精心准备的包装纸箱。他们利用平台的退货规则,在收到商品后立即选择退货,理由多为“不想要了”。商家收到退货后发现,原包装纸箱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一层薄薄的泡泡纸。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维权时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法律依据,只能白白承受退货带来的经济损失,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退货事宜。”有商家如是说。
诚实守信理性消费
维护良好消费环境
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消费者无理由退货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利用无理由退货规则损害经营者和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上述规定属于新增规定,其目的是规制长期以来滥用无理由退货权的交易乱象,明确了诚实守信原则是无理由退货权立法的根本原则。”专家说。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介绍,“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法律也规定,如果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已经使用或影响了二次销售,商家可以拒绝退货。
陈音江说,商家要依法执行“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定,对于符合退货条件的,应及时予以退货退款;对于确实不符合退货条件的,可以给出合理理由后拒绝退货,尤其是不能将使用过或出现明显瑕疵问题的商品再卖给其他消费者。
陈音江建议,监管部门和消协组织要加大对有关法律法规和消费知识的宣传力度,指导商家诚信守法经营,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依法维权。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