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上都是红疙瘩,就连自己看着都难受,密集恐惧症都要犯了……”一种比蚊子小很多,攻击力却大于蚊子的小飞虫——蠓虫,又到活跃期了。
近期,不少读者反映,自己去了趟公园(或庄稼地、旅游景点等处),就被咬了一腿的包。虽然不是“蚊子包”,但是这种包更大、更多、更集中,且比蚊子咬得要痒痒得更厉害。
“蠓虫是人类已知的最小的吸血虫。被蠓虫叮咬处常出现局部反应和奇痒,甚至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向记者介绍,“蠓虫在不同地区的活跃月份存在差异。在广东,这种虫子5月、6月最活跃;而在四川,蠓虫在3月就开始活动,7月到10月中旬都是高峰;东北地区则在4月到10月均有发生……”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鲁莎日前也表示,昆虫叮咬的发生,往往与季节、地区等因素密切相关。以广州市为例,雨季到来之后,皮肤科因昆虫咬伤前来就诊的患者数量明显上升,一般易在树丛、竹林、杂草、湖边等地发生。
“被蠓虫叮咬后,可用硫黄皂、肥皂水或炉甘石洗剂外涂患处,以达到止痒的目的,也可以外涂含有樟脑和薄荷脑的制剂,以缓解瘙痒。由蠓虫叮咬造成的皮肤损伤一般有局限性,不会在全身范围内扩散,大家不必过于紧张。”鲁莎医生告诉记者。
赵力说,由于蠓虫的成虫多栖息于树丛、竹林、杂草、洞穴等避风避光处,且随着气温和湿度的升高,其活动范围会进一步加大,因此,建议近期如果前往上述地方,就应提前使用驱蚊剂,并尽量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以减少皮肤的暴露面积。此外,应避免穿着深色或带有强烈香味的衣物,防止蠓虫叮咬。
据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