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轮胎的产销大国,2023年,全国汽车轮胎总产量7.86亿条,同比增长17.8%。在新轮胎不断投入市场的同时,每年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旧轮胎。废旧轮胎的主要成分是橡胶,轮胎翻新是国际公认的轮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首选方式。我国轮胎翻新产业一线的现状如何呢?
两三个人
撑起小作坊
在河南驻马店,记者找到了一家从事轮胎翻新的作坊,各种大尺寸的废旧轮胎在院子里散乱地堆放着。
记者跟随老板进入车间,地面脏乱不堪,到处都是橡胶粉尘和边角料。老板介绍,这些旧轮胎都是用来翻新的。
按照《轮胎翻新工艺》国家标准,在轮胎翻新前的选胎环节,需要一系列设备,对要翻新的轮胎进行检测、评估。
但在这个小作坊,老板的回答却是:“不能用的轮胎,回来一看就不要的,就是凭行业经验。”
在车间里,记者看到两个罐状设备,它就是轮胎翻新的核心设备。老板告诉记者,旧轮胎包裹着多层橡胶,被放入这种特定的密闭设备里加压加热,也就是硫化,来重新做轮胎花纹。
老板说,小作坊做轮胎翻新,硫化罐、打磨机和用来压实胎面胶的压面机是必备的,算下来十五万元左右,三五个人,就办起了轮胎翻新作坊,生产成本比正规的轮胎翻新厂家要低很多。
记者了解到,小作坊在轮胎翻新过程中,有两种常用手法,一种是全包的翻新方法,被叫做“活络模”,另一种常用的方法叫做“双胞胎”式翻新。二者都存在安全隐患。
在走访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轮胎翻新作坊,并没有基本的质检设备。在这里听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靠手工”“凭经验”。
据了解,正规厂家在出售翻新轮胎时,一般都会向买家出具轮胎出厂检验报告。轮胎上会标明生产厂家、合格标识码,并建立可追溯的生产记录和销售记录档案,确保翻新轮胎的出厂质量和售后服务。此外,根据国家标准,翻新轮胎应该有“翻新”字样,还需标明翻新次数、翻新批号。
但小作坊的翻新轮胎上并没有这些标志,从小作坊里流出的不合规、不达标的翻新轮胎,加剧了车辆行驶的安全风险。
正规轮胎翻新
陷入“冰点”
从事轮胎翻新的正规企业则告诉记者,他们的翻新工序很复杂,第一道工序“人工检测”就分为七步法,符合标准的会进入下一道工序。
人工检测方面,根据国家轮胎翻新技术标准,初步挑选出有翻新价值的轮胎,把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淘汰掉。
机器检测方面,设备检查出肉眼发现不了的胎冠里面细微的钉洞。
探伤检查方面,用X光机进行胎体检查。
只有检查出旧轮胎里的所有损伤,才能判断哪些轮胎可以翻新,也能确保在后续的翻新环节,所有的损伤都能得到修复。一旦漏掉隐蔽的损伤,就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一系列的检查过后,便是打磨工序。打磨过后,再用机器压上中垫胶,把胶皮加热挤压到打磨后的轮胎胎面上,然后开始铺胎面胶,就是把新的胎面紧紧地压到轮胎上。最后送入硫化罐进行硫化。
但是记者发现,这家企业一次可装22条轮胎的硫化罐,却只推进去一条轮胎。企业负责人解释说,这条轮胎翻新生产线是十几年前进口的国外设备,一套价值六百多万元,但最近业务太少,生产线严重“吃不饱”。
而在偌大的车间里,还有另外一条生产线,上面落满灰尘,像是闲置了很久。
这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2009年进入翻新行业以来,目前公司的轮胎翻新业务,可以说处于最低迷的时期。
“一次性轮胎”
充斥市场
正规翻新轮胎既经济又环保,政策也鼓励,但为什么轮胎翻新行业的产值却在逐年下降呢?
中国轮胎循环经济利用协会会长李卫东表示,“很多新胎就不具备翻新性,就是一次性使用。在制造的时候就没有翻新性能,对于翻新胎的供给来说就很少了。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一些小作坊,确实是做了一些不太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的翻新胎,可能有一些负面影响。”
今年以来,不少新轮胎生产企业销量增幅远大于营收增幅。也就是说,大多数国产轮胎还没有走出“靠低价续命”的生存环境。新轮胎的价格越来越低,对翻新轮胎的生存空间也造成了挤压。除此之外,翻新轮胎自身成本一直受制于人,生产设备和主要原材料胎面胶和中垫胶等大多要依靠进口。
采访中,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要推进轮胎翻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除了必须打击小作坊,规范轮胎翻新市场,还需要确定相应的标准,确保目前投入市面上的新轮胎,在经过使用后具备翻新条件。
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