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电话催收不能超过3次,每天晚上10点以后不能催收,不应向联系人催收……
近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从实操层面对催收行为和催收行业提出诸多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指引》正是“催收国标”的前奏。
据悉,《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国家标准目前已通过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正式发布尚需一段时间。《指引》以国标为主要内容研制,国标发布后其将被替代。
从业务本质上来说,催收是贷后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此前缺乏管理办法,加上诸多恶性案件的发生,催收行业在普通人的印象中相当不好。新政能让一度灰产色彩浓厚的催收行业消停下来吗?
平台上投诉
超过71万条
“你在某某平台的金融贷款本月已经严重逾期行为,现进入合同终止流程,将正式上报征信黑名单,在中国执行信息网依法公布身份,子女升学及政审无法通过……”
催收员“连珠炮”一般输出完毕,不给李帆(化名)解释的机会就挂断了,这已经是他这一天里收到的第7个催收电话。
李帆并非故意逾期,一年前创业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无奈之下开始借网贷周转。连本带息十余万元的网贷已经还了将近一半,但今年5月中旬实在撑不住开始逾期,之后催收电话就没停过。
催收,指的是债权方自己或委托第三方进行欠款收回业务,也是个人借贷逾期要面临的首要“后果”。记者了解到,互联网金融平台催收逾期客户的常见手段包括发送短信、拨打电话等。若催收未果,严重逾期还会收到贷款机构发送的律师函,甚至走到起诉、立案的程序。
催促还款的确是天经地义,但当正常的提醒超过了一定程度,就容易变成施压威胁甚至恶意骚扰。
在黑猫投诉平台以“催收”为关键字搜索,截至5月24日,相关投诉的数量超过了71万条。其中,频繁发短信“轰炸”、来电骚扰“呼死你”、泄露个人信息是投诉最为高频的催收手段。
既然催收电话这么烦,直接屏蔽不接行不行?
曾经做过催收相关工作的林芳(化名)对记者表示,“不建议完全不接电话,否则容易被‘爆通讯录’。”
所谓“爆通讯录”,就是催收方将逾期人的欠款逾期细节告知其通讯录好友。通常来说,借款人通过平台贷款时,需要授权给平台通讯录访问权限,即便不授权,也需要留下若干紧急联系人。
为何催收“软暴力”
屡禁不止?
“软暴力”泛滥也与催收行业的“内卷”息息相关。在林芳看来,第三方催收机构作为金融机构的“乙方”也要面临诸多竞争。“公司需要通过持牌金融机构评选乃至激烈的项目竞标,才能够正式获得合作的机会。”
她举了一个例子,在客户逾期8小时的时候,催收机构这边的“单子”可能就来了。此时的催收甚至和贷款平台没什么关系,就是催收方单纯的“抢业务”。
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没有直接涉及催收行业的法律规范。北京红飒律师事务所主任黄启瑞律师对记者表示,由于缺乏相应法律规则,催收行业存在边界不清的问题。
因此,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的发布对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有正向作用。
操作层面而言,《指引》不仅限制催收的电联次数、通话时间等细节,还要求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对催收全过程进行记录,确保记录真实、客观、完整;此外催收内容应经金融机构事先审核确定,以此来限制催收机构“自由发挥”的空间。
信息保护层面,“爆通讯录”的行为也被明令禁止。《指引》明确提出,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只向债务人催收,不应向联系人催收。
洗牌进行时
催收行业越来越规范是大势所趋。
自2024年4月18日起施行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首次新增“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章节,明确要求消费金融公司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进行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办法》还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应当落实催收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对合作催收机构的管理。
一个关键信号是,号称“国内最大催收公司”、累计催收超过2亿人次的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继2023年5月停业后,在2024年4月下旬正式宣告转业:不再从事具体催收业务。目前,其已将公司名称变更为“湖南永雄裕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彻底转型成为一家帮助催收行业及催收公司发展的科技服务型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来,湖南十多家催收公司被多地公安异地执法,目前至少有5家涉案的催收公司被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其他多个案件即将开庭审理。被告人员大部分被认定为使用“软暴力”催收,触犯寻衅滋事罪。
从事催收相关行业多年,林芳也坦言,曾经暴力催收较为普遍的催收野蛮生长时代已经接近尾声。据《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