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3日
第12版:12

蜿蜒曲折的大运河从这个村子流入沧州——

运河岸边古军屯

■赵金刚

运河边的吴桥第六屯村

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个“屯兵”的村子是如何续写着它的故事,诉说着它的今生前世的呢?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大运河进入沧州后流经的第一个村庄——吴桥县第六屯村。

“第六屯”的由来

据《吴桥县志》记载:“洪武九年(1376),境内设第四屯、第五屯、第六屯,用于屯军。”

明朝实行寓兵于农军制,编为军户的农民世代为兵。政府把他们按照卫所的编制组织起来,进行屯田。沿边卫所三分守城,七分屯种。他们自力更生种田养兵,战时奋勇杀敌,始终没有丢弃军人的血性。

明洪武九年(1376),德州卫左所一名百户长率领100名军士,赶着牛羊,推着木轮车,背着粮食种子,拿着农具,从德州出发,顺着运河岸一路向北。走出近50里,来到河堤边一块长着荒草的平坦地,百户长一声令下:“咱们就在这里屯兵种地!”于是,军士们卸下车上的物资,开始搭建营房,埋锅做饭。从此,站岗的、放哨的、犁地的、除草的……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虽和农民没什么两样,但他们实行军事化管理。营房门口前有士兵把守,竖立着红缎子镶边的大旗,上写:山东济南府德州卫左所第六屯。

春种秋收,等金灿灿的谷子堆满了仓库,他们又把远在家乡的妻子儿女接来。就这样,一代一代军屯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清朝末年,军屯制度彻底废除。但第六屯这个村庄保留了下来,并绵延至今。

军屯人的血性

第六屯是明初军人所建。毫无疑问,这里的人们绝大多数是军人后裔,虽然历经600多年的风霜雨雪,“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的将士风骨还在,保家卫国的雄心犹存。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烧杀抢掠,经常逼迫第六屯村民修公路,筑铁路,稍有怠慢便皮鞭抽打。当地村民对日伪军恨之入骨。

第六屯农会组织年轻力壮的村民积极配合八路军抗日。每到月黑风高之时,村里的小青年们便摸黑到津浦铁路去,抄镐轮锹,在铁路地基下掏洞挖沟。载着日军武器装备的列车驶入此处,整个列车翻倒在地,大家便卸货物,砸火车,使日军运输受到重创。

“叮当叮当,我去第六,你去东光”

“叮当叮当,我去第六,你去东光”,这句从清末流传至今的口头语,蕴藏着一段传奇故事。

运河绕村而过的第六屯,留下很多故事和传说。据说,清末一姓王的道士沿运河北上,路过该村,看到绿树掩映,清水绕村,甚是欢喜,于是决定在此建阁。

他四处化缘求助。黎民百姓念其心诚,纷纷捐款,最后共筹得白银千两。阁楼由本村一付姓师傅带领能工巧匠完成。塑像和彩绘由本屯远近闻名的工匠李怀德绘制,整个工程费时两年。

阁楼坐南朝北,分上下两层,下层供奉地藏王菩萨塑像,上层供奉着玉皇,泥塑贴金,庄重华丽,栩栩如生。院内栽种一棵柏树、一棵龙爪槐。柏树高大挺拔,巍然屹立。龙爪槐枝条弯曲如龙,四散疯长,样如巨伞。

修得玉皇阁,便有奇事出。

玉皇阁落成没多久,有天深夜,人们听到运河岸边有“叮叮当当”的悦耳响声。有人循声望去,见运河漂来两口大钟,并有声音传出“叮当叮当,我去第六,你去东光”。人们到了岸边,果真有一口大铁钟停靠在水边。

人们把这口300斤重、一人高的大钟抬上岸后,悬挂在玉皇阁西侧的柏树枝上。每到节日或集市日,村人就会敲响大钟,为食不果腹的穷人放粮施粥。这口大钟响声浑厚悠远,好像在为这个古老的军屯祈福。

更令人惊奇的是,没过多久,这棵挂钟的柏树枝叶逐渐干枯,可只有挂钟的树枝依然翠绿繁茂。

有了玉皇阁和这口神奇大钟,第六屯开始热闹起来。吹拉弹唱的,耍把式卖艺的,烧香求签的,做买卖的,纷纷从各地来到这里。

这里的玉皇阁及后来修建的关帝庙、吕祖庙、娘娘庙、真武庙、三官庙、白衣庙、土地庙,后来均被拆除,今天早已踪迹皆无。

2024-05-23 ■赵金刚 蜿蜒曲折的大运河从这个村子流入沧州——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28735.html 1 运河岸边古军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