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纪增
一辆津牌小面包车刚开进九宫庄,正遇见电工小肖从电杆上溜下来,司机向他打听“来宝超市”,小肖热情带路。那时候,改革开放致富的春风刚刚吹到村上。村上是有一家“来宝超市”,掌柜的大名惠来宝,外号“会来事儿”。超市开张不久,生意就火烧火燎地旺起来,惹得人们羡慕又嫉妒。
乡亲们佩服他“会来事儿”,从天津进来紧俏货,眨眼就销售一空。在周边所有小超市中,数他家生意最红火。 这才刚进腊月,“会来事儿”又雇车从天津拉回一批红蜡烛。小肖帮他卸车,中餐给他陪客吃饭。惠来宝嘟嘟囔囔:“进村这破路,颠坏了我不少蜡烛。”
根据以往的经验,除夕夜家家都点红蜡烛,孩童个个都打红灯笼。腊月、正月里,村里人集中办喜事,会点亮一片红蜡烛烘托气氛。各村小卖铺在县城进不来红蜡烛,而他们的白蜡烛,喜事人家不屑用。各店家都会找“会来事儿”囤些红蜡烛,回去赚个差价。
不承想,“会来事儿”这次却打错了算盘,大年前后,不见多少人来买红蜡烛。直到临近元宵节了,来宝超市的红蜡烛也没卖出多少。“会来事儿”心里窝火,压着的都是本钱呀,何况还有同行看他笑话。
这天傍晚,“会来事儿”揣着大红包,到娶媳妇儿的邻家道喜。他看见,人家都用贴红喜字的台灯、壁灯、落地灯取代了红蜡烛。
“真是想不到!”他脸上虽挂着笑,心里却暗叫苦。
元宵节那个夜里,本该是鞭炮声伴万家灯火的时刻,村上却一片漆黑。停电了,黑灯瞎火,人们纷纷来买蜡烛,当然也不分红烛白蜡了,只要能照亮儿就行。几个小铺的蜡烛皆告售罄。来宝超市里点了六根红蜡烛,灯火通明,超市门前排起了长队。“会来事儿”和家人热情地张罗着,一手接钱一手交货,抽屉里的钞票越码越多……
忽然,头顶上电灯“唰”一下亮了,门外买蜡烛的队伍一哄而散。“来电了?”“会来事儿”有些懊恼。第二次停电时又重复了这一幕。过了两天,来宝超市亮出一个广告牌:“红蜡烛清仓价,大降价!”
有消息说是上头维修,村上连续两天电灯不亮。来宝超市又排起了长队,店里积压的红蜡烛售罄,“会来事儿”的嘴角得意地往上翘。
某晚,小肖跟“会来事儿”喝醉了酒嚷嚷:“‘会来事儿’赚钱不认人,若不是老子拉闸限电,他那大堆蜡烛能卖完吗?”
“你帮他这么大忙,没有点儿啥好处吗?”闲人趁机逗乐儿。
“他个小气鬼,只给了我两瓶二锅头。”小肖不屑地说。
“惠来宝,会来事儿,诸葛亮都得受他气儿。跳油锅,找高岗儿,过河拆桥不打赏!”不知谁编的儿歌在街头唱响,惠来宝始料不及,这严重影响了他在村里的形象,他总觉得人们在背后戳戳点点,后背嗖嗖冒凉气。
转眼间冰化开春,想挣钱的人们要出门了。“会来事儿”拦住大家说:“老少爷们都晚走些日子,咱把出村小道修成水泥公路好不好?只要大伙儿肯干,钱我掏。”村人印象中,“会来事儿”是聪明人却不是大方人,难得主动掏钱修路,谁会不同意。
人心齐,泰山移!不到一个月,一条出村的笔直水泥公路修好了。公路竣工宴上,小肖又喝多了,端着酒瓶子冲着大伙儿说:“今儿起,惠来宝就是我亲哥,我哥卖蜡烛赚了个鸡钱,修公路花了个牛钱,他这会来事儿的劲儿,咱都得学着点。”
张纪增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河北小小说》签约作家。作品发表在《作家文摘》《微型小说选刊》《河北小小说》《渤海风》等,曾有小说散文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