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
这家做浇铸铝锅生意的人挺会找干活的地方。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黑红脸的男人,将破旧的绿帆布篷子,搭在河堤下的空场了。
空场紧挨新华桥头,顺河沿儿往西边望去,居高临下,一眼看见宽敞的沙土地,靠近白家口村北两棵老槐树,墨绿的树头泛了一层的白色,像落过一场大雪;一簇簇,一串串白色如蝴蝶状的槐花,自树杈空隙中探出头来,隔老远闻到一股淡淡的甜香味儿。
走近些了,看清楚绿帆布篷子后面,两棵老槐树之间,拴了尼龙绳子,晾着洗干净的背心、裤褂、床单子,还有小孩子穿的各式衣裳,红红绿绿的,迎风飘荡,让人觉得帆布蓬子住着的一家人,挺温暖。
空场北边砌了一个炉灶。一只挺大的木头箱子,箱子旁摆着银灰色的几口铝锅、烙饼的大饼铛、烧水的铝壶,这些都是男人用化好的铝水浇铸出来的。男人整天在空场忙活,炉膛的煤火烧得通红,离近了烤得人脸生疼。一个长方形厚铁板槽子里,冒起一缕缕白气。从老远看去,不用男人吆喝,就知道这家是浇铸铝锅的(男人黑红的脸膛,也像是被炉火炙烤的)。那些想“倒”个铝锅或大饼铛的人,自然就找到空场来了。
做浇铸铝锅生意的人是一家子。他家女人三十多岁,留着齐脖颈短发,显得挺精神儿。女人里外里忙着做饭、洗衣裳,有时还帮丈夫打下手,或去河槽拎多半铁桶水,“哗……”地泼在空场上。她嫌沙土地暴土扬尘的,洒些水既显干净,也给男人降降心火,不燥得慌。
黑红脸膛的男人整天手不适闲儿,忙着招揽生意。谁也不知道男人姓什么,也很少有人问过他。倒铝锅、铝壶的人来了,大都称呼他“师傅”。男人并不吱声儿,算是应称下来。他收下铸锅人带来的废铝锅、裂纹或漏水的旧铝壶、铝盆,用秤称了分量,和人家商量好“倒”个什么物件:一口双层篦子的蒸锅,还是一个能同时烙好几个烧饼的大饼铛,要不就“倒”一把厚底铝壶,看看人家再贴给他多少钱。等把要“倒”的物件定好了,男人就紧着忙活起来:先将废铝锅、铝壶放进厚铁板槽子化成铝水,再浇铸进一个模子里。等片刻工夫,滚烫的铝水冷却了,就按模子“倒”出一口大铝锅或大饼铛。男人用锉刀和砂布打磨一番,过一个多小时,就准能交活儿了。
男人干这活儿很熟练,也很沉稳。他干完活儿也不脱围裙,坐在老槐树下的躺椅上歇一会儿,抽一支烟,喝一大碗茶。他说话慢条斯理的,是交河一带的口音。男人不太爱说话,也很少搭理谁。他有时候就坐在躺椅上愣神儿,看老槐树头吊下几只吐丝的豆虫子,或是一只长斑节须子的天牛从树枝子飞下来,发出“吱吱吱”的鸣叫声。更多的时候,男人喝完茶见没有人来“倒”铝锅或大饼铛,就下到运河南边河床挑河沙,堆到炉灶旁做模具。男人挑起一担子河沙,走路不喘不晃,像一阵风,他还真有膀子力气!
女人更是闲不住身子。她比男人爱说,见谁都笑盈盈的。整日手脚忙碌了,常和来“倒”铝锅、铝壶的大妈、婶子闲说话,拉家常。她家两个孩子都不大,老大是个男孩,长得闷头闷脑,不太显机灵;老二是个女孩子,白白净净的,挺秀气,可惜是个“豁嘴子”,总爱躲妈妈身后不敢见人。听女人说,她和男人是为了给女儿做手术,才从交河老家出来做生意的。他们先去山东德州干了多半年,听说北京能给女儿治病,又转过头顺大运河一路往北,泊头、捷地、沧州。走到哪里,就在哪里住些日子,靠浇铸铝锅、铝壶的手艺,赚钱去北京给女儿做手术。“她长大还要找婆家呢。我可不能落埋怨。”女人很正经地说,心里像是憋了老大劲头——槐花开了,天变暖和了,她家生意好做些了,日子也就有盼头了。
女人很疼爱自己的孩子。她用一头绑了铁丝钩子的长竹竿,自槐树头拧下几嘟噜槐花,她家两个小孩子大把大把地撸着吃,那模样比吃爆米花还香甜。
天空刮过一阵风,老槐树硕大的树头摇摆起来,满树枝槐花也随风晃动,白花花的,晃了人的眼睛。
又过一阵子,整个空场显了冷清。天已近傍晚时辰,新华桥过往的行人显见多起来:桥两头路边摆起卖吃食的摊子,卖熟猪头肉、熏猪蹄的;卖烧鸡、卤鸭脖的;卖熏鹌鹑蛋、华生香肠的;卖凉拌小菜、煮花生米的。风把小贩叫卖声和熟食的香味刮过来,两个小孩子也好像是饿了。
女人不慌不忙,不大会儿,就做熟饭,在篷子前摆好矮脚方桌,放了酒壶、碗筷。一碗鸡蛋炸酱卤子,一盘焯过水、切成段的菠菜,一盘煮熟的黄豆,一家子拌高粱米面轧的饸饹条吃。这种饸饹条光滑、筋道,拌了炸酱、菠菜、黄豆,吃起来又爽口又有嚼头。女人和两个孩子各自吃一碗。男孩子嘬了小嘴,使劲吸溜一根长饸饹面条,“滋滋滋”吃了,弄得满嘴、满脸的炸酱。
黑红脸膛的男人先不吃面,他倒了一盅白酒,喝一口白酒,夹一筷子甜面酱素卤吃——挺舒坦。他家有一个半导体收音机,逢到吃晚饭时,播放刘兰芳演播的评书《岳飞传》,男人每次都坐在饭桌前,边吃边听,一副专注又享受的模样儿。这一家人吃饭都挺香,有滋有味的,好像桥头那诱人的叫卖声和他们没有一点关系了。
过些日子,下过一场透雨,做浇铸铝锅的一家人不见了踪影。谁也不知道他们去了什么地方,宽敞的空场落了槐花的残萼,悄没音儿的,只隐约听见了运河桥头嘈杂的市声。
杨博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多篇作品发表于《河北文学》《北方文学》《当代人》等期刊;出版《粉墨人生》《大爱若水》《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等文学专著共17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