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倩
“泾渭分明”一词源自自然景观,指泾河和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汇时,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殊不知在沧州青县域内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景象。
大运河纵贯青县南北,历史上运河两岸百业俱兴。青县城南鲍家嘴村,紧靠运河且有河湾,便于泊船,因此这里曾设有码头,商贾云集,一派繁荣景象。清乾隆年间,滹沱河与卫河(南运河)在此处交汇,合流之处泾渭分明、清浊可辨,绵延三四里,颇为壮观,称为“滹卫合流”。
滹卫合流 泾渭分明
青县段运河位于沧州大运河的最北端,南自陈嘴乡吴辛庄入境,北至流河镇李又屯出境。由南至北流经青县6个乡镇,全长约45.12公里,在沧州境内流经里程是最长的。
历经千百年的岁月变迁,青县运河沿岸的文化积淀厚重,资源丰富,有着许多美丽风景和动人故事。沧县人赖宝国曾带领我们走过滹沱河故道,探访单桥和登瀛桥。今天,他继续带领我们探寻滹沱河与运河碰撞出的故事。
宋时,滹沱河就曾汇入运河,交汇口就在青县境内。据《宋史》记载,“滹沱河源于西山,由真定、深州、乾宁,与御河(运河)合流”,文中的“乾宁”指的就是青县。
滹沱河改道频繁。清乾隆年间,滹沱河在青县盘古庙折向东北,流至今青县清州镇鲍家嘴处,与南运河(卫河)交汇,二水会师,湍流汹涌。源于山西的滹沱河水质清亮,而分流黄河的卫河水质浑黄,合流对冲之处泾渭分明、清浊可辨,绵延三四里,非常壮观。
被列为“青县八景”
几百年前,远道而来的滹沱河与大运河相遇,让这一方百姓欣赏到了“泾渭分明”的奇观。
清代文人姚景骥曾在诗中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两河相遇时的景象,“苍茫万里两流冲,为共朝宗此会同。滹卫恰宜纡岸里,浊清不紊怒涛中。南来江练天双白,东逝海门日一红。最爱参军鲍氏处,夹村明镜玉玲珑”。
苍茫万里、滹卫合流、浊清不紊……遥想姚景骥站立在两河交汇处,看着奔涌而去的河水,内心该是怎样的激荡,而诗中的鲍氏是借指滹卫合流处的鲍家嘴村的村民。正是因为这难得一见的汇聚,滹卫合流这一景象也被归入“青县八景”。
“青县八景”一说来源于青县八景诗。这组诗最早出现于康熙十二年(1673)由知县杨霞主编的《青县志》中。青县八景诗都是七言律诗,题材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人文景观,如《帝阁中央》《古井金声》,一种为自然景观,如《滹卫合流》《长堤晚照》等。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致和风土人情都真实地存在过,只是其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消失在历史云烟中,我们已经无缘再见。
滹卫合流的消失
虽然滹卫合流造就了独特的景观,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由于滹沱河水的注入,加重了运河的负担,运河下游地区常发水患。方圆数十里被河水淹没成一片汪洋,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当时治水是迫在眉睫的事。”赖宝国说。
乾隆二十九年(1764),时任直隶总督的方观承在盘古庙西北十里开挖一条东西方向的引河,引滹沱河注入陈圩河,又堵住了鲍家嘴的河口。从此,滹沱河与南运河分流而行,滹卫合流的景象也就此消失。
方观承在总督任上政绩卓著,称得上是一位治河专家。《清史稿》中说方观承“以兼理河道,治水尤著劳勚”。赖宝国告诉记者,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相传青县小泗河村有个教书先生叫王式恭。他有胆有识,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他看到乡亲们因水患流离四散,非常着急,于是多次往返于天津和保定,上书多次也没能解决水患的问题。
有一年夏天,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雨。王式恭正在教学,忽见一人从马上跌落下来。他把这人搀扶到家中,细心照料。细问后,原来此人叫方观承,进京途中淋了雨,在此晕倒了。
他们二人说话很投机,方观承在此多住了几日,每日二人吟诗作对,畅谈对饮……方观承见他家里每日吃水草籽的饼子,便问其原因。王式恭说道:“我们这十年九涝,吃不上粮食。我为水患年年上书府县,但没有人管。”方观承临行前,握住王式恭的手说:“他日我若有出人头地时,定报答这一方人。”
后来,方观承任直隶总督,王式恭听说后便带着此前他写下的诗,去求见方观承。方观承见过自己的书稿,便急忙出来相迎。方观承明白王式恭多年上书的苦楚,当即应允治理水患。
于是,在获准之后,他主持开挖了引河,使滹沱河与南运河分流而行,成功治理了当地的水患。随后,周围的村庄才开始正常地耕地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