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河间市西九吉乡是个地地道道的农业乡,人们靠种地为生。几年前,大批农民去天津一带承包土地种棉花。外出种地的这些农民,一去就是大半年的时间,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孩子们成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的看管和陪伴,逐渐地出现了一些品质和学习方面的问题,给平时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多困扰。
在和班里孩子深入相处的时间里,我发现他们在物质方面是富足的。父母们因为在外地,怕孩子吃不好、穿不暖,所以就会一味地用钱来补偿。可是,这样反而让孩子更容易养成不良习惯,他们缺失的是父母对子女独一无二的爱。我决心帮帮他们,不仅在生活方面,更主要的是在精神方面。
春节期间,我和班里的一位学生家长闲聊,她含着眼泪对我说:“儿子一周岁的时候,我们就把孩子交给了爷爷奶奶,到外地去种地,现在孩子都上小学三年级了。孩子小的那几年,也算是听话,可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已经不在乎吃什么玩什么了。我们不在家的时候,他几乎每天晚上要给我们打电话,通电话的第一句就是‘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等我们回来看他的时候,他却对我们说,‘妈,你们就不能不去种地吗?我将来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不管多穷,我也不扔下孩子去打工,我要和他们在一起’。”说到这儿的时候,这位家长的眼泪忍不住地流了下来。看着他们的无奈和辛酸,我也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我把班里在外地打工的家长都拉到了一个微信群里,微信群的名字叫“父母从未走远,我们就在你身边”。我和家长们约定:每周在群里发一段他们工作的视频,我利用班会的时间集体播放给孩子们看,还了解父母在外地打工的不易。家长每天还要发一句关心和鼓励孩子的话,我会集中起来每天大课间逐一读给孩子们听。有的家长发的是:希望儿子今天过得开心。有的家长发的是:奶奶给你做的什么好吃的?天冷了,你的厚衣服在柜子里。有的家长发的是:宝贝,作业完成了吗?不懂的要多问老师。我们等你进步的好消息……
每次读到这些话的时候,孩子们都低头不语,有的还悄悄抹着眼泪。我瞬间感到孩子们和他们父母的心更近了,孩子们感受到了留守后的温暖。我也时常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在微信群里发给家长们看。孩子们不好意思直接说给父母听的心里话,我也会替他们发给他们的父母。这样,我有时是他们的老师,有时却成了一名光荣的通信员。
我的用心拉近了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心,我的爱心增进了我和家长、孩子之间的信赖。孩子们学习进步了,身心健康成长,我也觉得很欣慰。